首頁>要聞要聞
你的溫暖,我在守候——嚴寒中的“勞動者之歌”
新華社長春12月23日電 題:你的溫暖,我在守候——嚴寒中的“勞動者之歌”
新華社記者 段續、汪偉、顧煜
冬至剛過,在我國北方,正是凜凜嚴冬。從渤海之濱到沃野黑土,從大漠戈壁到松嫩流域,從祖國邊陲到城市街巷……許許多多的勞動者,忍受著刺骨寒冷,堅守在工作崗位。正是普普通通的他們,點亮了萬家燈火,溫暖著千家萬戶。
寒冷中堅持,為萬家燈火通明
入冬以來,遼寧一連下了幾場大雪。鐵嶺市郊外,布滿積雪的山坡上一片寂靜,踩在雪上的“嘎吱”聲,聽起來都那么響亮。國網遼寧鐵嶺供電公司技術員鄧德剛和徒弟吃力地走著,一路無人,回頭望去,只有兩人踩出的一條“雪窩”。
鄧德剛負責的線路大部分在山區,總長度200公里左右。這是城市間干線,一旦故障,城區的夜晚就會漆黑一片,還會影響東北向南方的電力輸送。
“再冷都不敢馬虎。”鄧德剛邊說邊走,呼出的哈氣氤氳一片。最難走的路段要徒步四個多小時。鄧德剛笑稱,自己被鍛煉出一副好身板,“城里的燈亮,我們就開心”。
臨近年末,長春市用電負荷節節攀升,國網長春九臺區供電中心技術員王美均格外忙碌。搶修車上,他正和報修人員通話。“哪壞了,啥表現?”維修方案在腦海漸漸成型。
抵達,檢測,是電纜接頭故障,幾人迅速開始作業,用噴槍把凍得像鐵疙瘩一樣的電纜絕緣層烤軟,眼神專注。十幾分鐘過去,手指凍得通紅。“習慣了,我們不冷。”王美均笑著說。
“現在條件好多了。”鄧德剛說。電網越來越智能,運檢室能夠對許多故障進行預判,處理效率也越來越高。
在我國北方,還有許許多多供電技術員寒冷中穿行在山郊野外、大街小巷。一個報修電話,他們就會迅速起身,奔向故障地。“燈滅了,我們就上。”王美均說。
“凍人”的守候,為大家溫暖如春
當你家中享受燃氣爐帶來的溫暖,也許想不到,在遙遠的新疆,許多勞動者為了這份溫暖,堅守在極寒的生產一線。
群山環繞的塔里木油田克拉2氣田,是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的主力氣田。茫茫雪野中,一片潔白的映襯下,幾位“紅人”格外突出。“冬季最怕管道凍堵。”克拉2氣田處理站副崗周盛林說,他和同事身著厚厚的紅色工裝,每天穿梭在1293條管線中。
責任重大。冬季是取暖用氣高峰,克拉2氣田處理站每天有超過3000萬立方米天然氣過境,可供9000萬人一天的生活用氣量。
“可不敢馬虎。”為了方便填寫數據,周盛林剪掉了手套的大拇指和食指,不到半小時,兩個手指凍得通紅,“雖然冷,但更方便,沒事。”
天山以北,準噶爾盆地,冒著零下20℃的低溫,新疆油田公司石油工人李榮輝和班組每天巡視在井區里。戈壁灘上,裸露干裂的地表上一棵樹也沒有,來不及吃午飯,就湊合啃幾口干馕,喝點瓶裝水,李榮輝的嘴常常干得起皮。
最冷時,零下40℃的嚴寒里,石油工人們的衣服都會被油水浸濕,凍成“鎧甲”。“干的就是這份工作,必須認真保證石油生產。”李榮輝說。
數千公里外的遼寧沈陽北站,每當列車駛入站臺,沈鐵沈陽車輛段工人馮建國就迅速開始吸污作業,伴隨著污漬流動的聲音,吸污管不停抖動。
“列車就是旅客的家,把列車照顧好,大家的旅程就更溫暖。”目送一趟趟列車離去,馮建國的口罩和眉毛上已有了白霜。
越來越多的關心,為寒冬中的勞動者喝彩
“報道出去后,他能不能看到?”采訪中,吉林的環衛工人李英才問記者。
他是誰?原來,李英才常在一家粥鋪吃早餐,一碗熱粥,幾個包子,短暫的休憩能驅散寒冷。有一位年輕人,只要見到環衛工人,就會悄悄幫他們付款。“好幾次了,想謝謝他。”李英才說。
“我也想謝謝我服務的村民們。”京東快遞員艾薪浩說。他負責沈陽市渾南新區六個村子的快遞投送,大爺大媽很熱情,趕上飯點時,總會拉扯著艾薪浩,讓他吃了飯再走,“盡管我不會去吃,但心里真暖和。”
公司給配發了皮護膝、皮手套、圍巾、帽子,還提供紅糖姜水。艾薪浩干得很有勁,“辛苦些,但干得越多,收入越多。”
從2014年開始,長春市交警支隊直屬大隊輔警黃振宇就值守在長春最繁忙的路口,見證著這個城市每年超過10%的汽車保有量遞增速度,“車多了,更忙了。”
前幾天,幾位大學生給他送來熱牛奶,小小的舉動,讓黃振宇濕了眼眶。“長春供電公司還給我們提供一間休息室,周邊商鋪也隨時向我們開放,提供熱水和椅子,大家的關心,我們心里都記著。”黃振宇說。
寒流中,暖流涌動。這幾年,全國很多地方都建起“溫暖小站”。在新疆,近2000個“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覆蓋主要城市;在遼寧,具備保障條件的體育彩票站點,就是勞動者的溫暖港灣……
這嚴寒天氣里,還有許多個鄧德剛、艾薪浩、黃振宇,在默默守候著別人的溫暖,他們譜寫的勞動者之歌,雖然普通,卻很悠揚……(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溫暖 守候 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