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每天,5000萬份外賣垃圾威脅城市生態
每天,5000萬份外賣垃圾威脅城市生態
愈演愈烈的“白色污染”誰來買單?
中午用餐時點,數十名外賣送餐員手提塑料包裝外賣,等候在廣州大學城的教學樓下。廣州大學大二學生丁杰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他一周點外賣的次數不少于五次。
打開外賣APP、選擇食物、點擊下單,半個小時左右外賣小哥便將熱騰騰的食物送到用戶手中。在追求效率的現代生活中,外賣逐漸演變為都市人的主流餐飲消費習慣,外賣垃圾也成為城市環境污染的一大源頭——一次性塑料餐盒使用量逐漸攀升,混雜著餐廚垃圾的“白色污染”愈演愈烈。專家建議,盡快制定外賣餐盒回收激勵機制,打通外賣垃圾回收鏈條,減少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城市回收超負荷
隨著“互聯網+”外賣平臺的盛行,點外賣成為越來越多用戶的選擇,由此滋生的大量塑料餐盒垃圾不僅加劇了“白色污染”,餐盒中未處置的食物殘渣也增加了生活垃圾的總量。
廣州城市礦產協會2018年底在廣州大學城回收的1079份問卷調查顯示,“從不”點外賣的同學僅占9.92%,“一天一次及以上”的占比33.72%;調查顯示,扔掉的外賣餐盒中剩余食物殘渣較多的占54%。
與學生群體相比,身處都市圈的上班族對于外賣的依賴程度更高。記者午餐時間在廣州市區中華廣場附近的寫字樓里看到,不少白領手拎外賣正在等候電梯。
有機構調查顯示,49.2%的職場精英主要靠外賣解決工作餐。其中,14.19%的職場精英每周叫五次或者更多的外賣;31.01%的人每周叫外賣的次數達到3至4次;33.19%的受訪精英的工作餐雖然不主要靠外賣,但每周叫外賣的次數也在1至2次;僅有20.82%的人基本不叫外賣。
美團CEO王興今年7月底發微博稱,美團外賣日單量已突破3000萬。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團在行業排名第一,占據51.8%的市場份額,餓了么以47.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其他平臺合計僅占0.8%。照此計算,各大外賣平臺每日的訂單總量已經超過5000萬單。
5000萬份訂單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白色污染”。假設每個訂單只用一個塑料袋和一個塑料餐盒,每個塑料袋和塑料餐盒均為0.06平方米,據此計算,各訂餐平臺每天產生的廢棄塑料面積達300萬平方米,大約相當于422個足球場。
與此同時,餐盒中未處置的食物殘渣還增加了生活垃圾的總量。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志紅表示,以平均一個外賣產生餐廚垃圾50克(相當于一個雞蛋的重量)計算,各大平臺一天5000萬個訂單的垃圾總量約為2500噸,大約需要250輛中型貨車才能裝下。
與日俱增的外賣垃圾讓環衛部門倍感壓力。據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單位集體產生的餐廚垃圾統一由城管委專收專運,而來自外賣垃圾中的餐廚垃圾則不在此范圍之內。目前廣州市餐廚垃圾收運量已經飽和,外賣餐廚垃圾只能以焚燒填埋“收尾”。
廣州市白云區一家中式餐廳商家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市場上大多數外賣商家都會首選耐熱性、密封性好的PP(聚丙烯)材質的餐盒,常用的500ml餐盒成本不到3毛錢/個。多位商戶表示,保證餐盒“絕對安全無毒”,但無法保證是否可降解。
“PP餐盒等塑料制品在自然條件下不可降解,而焚燒或者填埋處理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李志紅說。
油污餐盒成污染難題
專家認為,外賣垃圾的回收處理面臨著分類難、管理難等棘手問題。一方面,餐廚垃圾的處理能力捉襟見肘;另一方面,外賣垃圾與日俱增加劇了垃圾焚燒填埋的壓力。
據了解,一般而言,餐廳、食堂用餐集中,能夠將食物與餐盒準確分離,而外賣用餐的分散、流動和臨時性特征明顯,餐廚垃圾和餐盒往往混雜丟棄。
記者在廣州大學城、廣州寫字樓集中區域看到,一些場所(如寫字樓茶水間)缺乏配套餐廚分類設施,在非餐廳環境下用餐的人群大多無法將餐廚垃圾單獨歸類,寫字樓的樓梯口、廁所垃圾桶里堆滿了混雜著餐廚垃圾的外賣餐盒。消費者將這些帶有水分、油脂的外賣餐盒投入可回收垃圾桶,結果其他可回收物也遭污染,降低甚至失去了可再生運用的價值。
廣州市廣衛路環衛工人周祝說,由于分揀剩飯剩菜容易造成油漬污染等問題,環衛部門不允許環衛工人在路邊進行分揀清洗,因此,大量外賣餐盒垃圾直接作為生活垃圾進行填埋處理。
白色垃圾回收難,外賣餐盒屬于塑料制的外賣垃圾,理論上屬于可回收物品,但因其質地輕薄、材料廉價,回收價值極低,實際上陷入了難以回收利用的尷尬境地。垃圾回收站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回收塑料餐盒的價格大概是每公斤2元,利潤太薄,而且用過的餐盒不干凈,我們一般不回收。”
廣州市再生資源協會秘書長阮鴻儒介紹,PP塑料類餐盒經過清洗后可以回收利用,但一些正規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不愿意做“虧本買賣”。阮鴻儒解釋道,企業從消費者、流動商販手中購買可再生資源,由于消費者、流動商販等不能開具增值稅發票,沒有發票抵扣,導致再生資源企業向下游加工企業銷售再生資源時,只能按照銷售額全額繳納增值稅,無形中增加了稅收壓力。
由于發票抵扣問題沒有解決,目前市場上回收一次性餐盒的很多是小散亂的流動商販。“如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廚余垃圾的潲水油脂可能被非法提取,重新流向市場的餐盒也沒有經過專業處理,極容易引發衛生安全問題。”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廣州市萬綠達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韋蕊說。
打通外賣垃圾回收鏈條
在外賣餐盒及塑料袋使用量依然較高的大環境下,專家認為,需要平臺、商家、末端等全行業協同,打通外賣垃圾回收鏈條以減少二次污染。
第一,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誰產廢、誰付費。李志紅等專家認為,造成外賣垃圾“圍城”的現狀,原因在于外賣垃圾治理主體缺失:店家只管做、平臺只管賣、小哥只管送、訂餐者吃完就往垃圾桶里扔,最后外賣垃圾就成了社會的負擔。要從根本上解決外賣垃圾問題,就要讓相應的責任主體切實擔負起處理外賣垃圾的責任。
“如今消費者支付5毛、1塊錢的打包費用,僅僅是外賣平臺將運輸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事實上大量需求產生的主要推動力還是外賣平臺,而這一過程中外賣平臺并未承擔任何實質性成本。”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柴效武建議,增加外賣平臺的使用成本,用以緩解后端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分揀、清洗、填埋成本。
第二,對再生資源企業予以稅收優惠,讓其能夠在市場中生存。阮鴻儒建議,盡快解決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增值稅進項抵扣問題,讓正規的再生資源企業通過市場化運作正常運轉,形成“外賣垃圾分揀—利用(堆肥、餐盒回收)—焚燒填埋”的一體化垃圾治理體系。
第三,建立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外賣平臺督促商家轉用可降解餐盒。《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上海市曾于2018年發布外賣送餐盒團體標準,餓了么、百度、美團外賣等三家平臺均參與了該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在送餐袋標準中,提供了紙袋、可降解袋、紡織品袋三種選項以替代傳統的塑料袋。李志紅等專家建議,將該標準適時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記者 葉前 胡林果 實習生 劉珊)
編輯:秦云
關鍵詞:外賣 垃圾 餐盒 回收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