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專題>復興路上>特刊報道>探索改革路 探索改革路

協商民主的探索之路——十一屆全國政協自身建設綜述

2019年09月21日 09:41 | 作者:韓雪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全國政協機關召開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座談會。    張海霞  攝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全國政協機關召開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座談會。 張海霞 攝

2008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中不尋常、不平凡的一年:抗擊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完成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內外多方面的嚴峻挑戰都集中在這一年。

2008年,也是十一屆全國政協的開局之年。這年3月,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賈慶林當選為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這是一次連任,從2008年3月到2013年3月,任期5年。

從國家層面看,這5年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勝嚴峻挑戰、取得非凡成就的5年;從政協層面看,這也是人民政協事業在繼承中創新、鞏固中發展的5年。在挑戰中實現繼承創新、鞏固發展,正是“協商民主”的概念呼之欲出之前,人民政協業已經過的歷程和施行的實踐的結果。放在今天去看,它是成為制度前的局部性實踐和某種工作方法,更是新篇章開啟前的鋪墊和伏筆。

歷史從來都是邊實踐邊書寫,人民政協的歷史,也是這樣在探索中被續寫著。

■協商民主的思想基礎:緊緊團結在一起

團結和民主,是人民政協的兩大主題。最為堅牢的團結,是思想上的團結。

“我們把思想理論建設擺在人民政協各項建設的首要位置,不斷夯實做好人民政協工作的思想政治基礎。”在2008年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開幕會上,賈慶林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向大會報告工作時這樣說。

把加強思想理論建設,作為人民政協堅定正確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證的這一思路,也在十屆、十一屆的交替,得到了延續。思想理論建設,用兩個字概括就是學習。

誰學?

政協委員是學習的主體。5年來,十一屆全國政協共舉辦12次常委會專題學習講座、11次在京委員學習報告會、37期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研討班和政協干部培訓班。

學什么?

學習內容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人民政協工作尤其是學習工作,要放到黨和國家全局中謀劃和推進。

以人民政協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為例:2009年到2012年間,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舉行了3次關于經濟問題的專題學習講座:《國內經濟走勢》《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當前經濟金融形勢與我國貨幣政策》。3次講座,應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對及時調整國內經濟走勢、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保持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起著較大作用,充分表明人民政協能夠團結參加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為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為什么學?

為的是引導廣大委員從黨和國家辦成大事、辦好喜事、辦妥難事的生動實踐中,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的巨大優越性,進一步增強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隨著人民政協思想建設的逐步深入,學習研究和教育培訓的長效機制也逐漸形成,因為不僅要把握人民政協服務科學發展和實現自身科學發展的規律,更需要用科學理論指導人民政協的實踐。

2006年12月20日,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成立。這個在全國政協領導下,從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政協理論研究和宣傳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在十一屆全國政協期間,不斷發展壯大。據報道數據顯示:到2013年,已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5個副省級市,70多個中心城市成立了政協理論研究會。全國、省區市和中心城市三級理論研究網絡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政協理論建設成效顯著。

思想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履職的質量和水平就實現了不斷進階,政協委員作為協商民主的主體,自覺參政議政的意識也在5年間明顯提升。

作家賈平凹說:“為了履行好委員責任,我每次開會前后都進行社會調查,看到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我寫過很多關于農民工的作品,農民工的精神生活應該引起重視,要給予關心和引導。”在創作《高興》這部作品的5年中,賈平凹接觸了不少農民工。“進城農民工的孩子由于無法融入城市,又無法回歸農村,這在他們以后的發展中將會發生問題。這代人的成長和發展,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為了更好成為協商民主中的民意代表,這樣一次次深入社會各階層內部的委員,有很多。

■協商民主的制度實踐:這種良性互動是很好的

創新是工作推進、事業發展的動力之源泉。回顧那5年,從中央到地方總有創新之筆。

專題協商,首倡于十屆全國政協,完善于十一屆政協,是人民政協發展歷程中的一次探索。

推動科學發展是履行職能的第一要務,為此,全國政協5年間始終圍繞經濟建設中心,緊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綜合性、戰略性、前瞻性課題,召開11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和專題協商會議,開展509次調研視察活動,提出了一大批意見建議。

這5年間,全國政協每年召開一次專題協商會。這個連接了政協委員與黨政領導的面對面對話協商的平臺,令委員們體會到中央領導層對協商民主的追求和對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質性推進。有委員發現,在全國政協召開的專題協商會上,每次都能見到賈慶林主席。

2012年11月,“協商民主”第一次寫入中共最高規格的文件,中共十八大提出,“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一年后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廣泛、多層、制度化的協商機制,全國政協到地方政協已經著手搭建。

5年間,全國政協的實踐成果豐碩:完善了全體會議、常委會議、主席會議等既有協商形式,創新了專題協商、界別協商、對口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等協商平臺,共開展各類協商活動420多場次。當這一成功探索傳播到地方時,實踐成效更見顯著。

在《光明日報》刊發的一篇兩會特稿中,其中這樣一段敘述可以看到來自地方的迅捷步伐:2011年8月,廣東省政協舉行了“加快產業轉移園建設、推進‘雙轉移’實現重大突破”專題協商會。不少參會人沒想到,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也來到會場。會后,汪洋頗為感慨地說:“我很受啟發。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大家坐在一起協商討論,這種良性互動是很好的。”

早在2009年9月,廣東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就在省委的指導下,先由廣州制定出臺了《中共廣州市委政治協商規程》;2010年5月,《中共廣東省委政治協商規程》頒布實施,這是全國首部省級政治協商規程;2011年8月,在總結試行經驗的基礎上,規程正式出臺。

“從‘關心協商’到‘必須協商’,從‘可以協商’到‘程序協商’,從‘軟辦法’轉變為‘硬約束’,實現了政治協商從制度建設到制度實踐的重大跨越。”這是廣東省政協原主席黃龍云對那幾年政協制度創新的真實感受。

后來的廣東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各地市,都已自覺把政治協商當作分內事,變“應邀出席”為“主動參加”,變“發表講話”為“聽取意見”。江西,南京、福州、廈門等地都作了類似決定。

在全國來看,當時部分地方黨委制定了政治協商意見或規程,做到重大問題協商于決策之前。許多地方組織專題協商會、專題資政會、界別協商會,探索網絡協商議政,形成全體會議、常委會議、主席會議、專題協商會議、秘書長會議、專門委員會會議多層次協商的工作機制。

人民政協“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更加深化,正是這可貴的9個字,讓人民的意愿、民主的腳步,在我們的政治生活中穩步實現著。

■協商民主的作用成效:政治體制改革的一筆濃墨色

許多關心中國政治的人,都注意到這一細節:每次在中共中央作出重大決策之前,都先同民主黨派協商,都先在人民政協進行協商。

“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作為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被濃墨重彩寫入中共十八大報告。

也正是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協商民主”概念,進而對“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進行規劃和部署,“通過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等渠道,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協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

這令參加全國政協十一屆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的常委、委員們倍感振奮。其中,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原主席林文漪的觀點就很有代表性。她認為,十六大以來,高層協商越來越制度化,比如,每年的兩次經濟形勢分析會前、全國兩會前,平時研究重大問題,中共中央都會召開協商會,協商于決策之前。十八大報告就是一個協商民主的重要結晶。報告起草前,中共中央召開了各民主黨派主席參加的會議征求意見,在報告初步形成后又召開座談會,就報告框架結構、重大問題、文字等具體問題征求意見,十八大召開后,中共中央又立即召開了民主黨派高層座談會。“這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步。”

對于進步的認知,邁步的人感受最為深切。

2011年3月3日,賈慶林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開幕會上,向大會報告工作時說,我們邀請由臺灣有關黨派和無黨籍人士組成的“臺灣民意代表交流參訪團”到京參訪,首次以政協委員聯誼會名義應邀組團赴臺交流,探索了政協委員與臺灣民意代表交流的新途徑。5年來,加強了與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團結聯誼,全國政協共接待港澳來訪團組2687人次,組團赴港澳48次,組織14次港澳委員考察活動;邀請來自43個國家的180位僑胞列席政協全體會議,組織參觀考察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

在我國外交中,政協是其中一支獨特力量,通過擴大和深化同世界各國有關機構和國際組織的友好往來,宣傳我國的政治制度、政黨制度和現代化建設成就,以增加國際社會對我國的了解。截至十一屆屆末之時,全國政協已與139個國家的253個機構、14個國際性或地區性組織開展了友好交往。也是在這一屆當中,全國政協創辦了《公共外交季刊》,支持地方政協成立公共外交協會,深化人民政協公共外交理論研究、實踐創新和宣傳普及。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人民政協自身建設,是首次從黨的代表大會報告層面提出。進而,胡錦濤同志從思想層面要求人民政協按照憲法和政協章程的規定,不斷加強自身各項建設。于是給后來人留下了這一記憶:十一屆全國政協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自身建設和推進經常性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辦公廳、專委會與黨政部門、黨派團體以及地方政協的協作配合,切實形成了工作合力;

與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聯系,完善支持他們履行職責、發揮作用的工作機制;

建立健全界別小組召集人、專委會聯系界別等機制,積極開展界別調研、視察、提案、發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和界別委員聯誼活動;

加強委員學習培訓、聯系服務和日常管理工作,探索信息化條件下政協委員特別是京外委員履行職責的新途徑;

推進專委會工作制度建設,加強專委會之間的工作協調配合,配備駐會副主任,更好發揮專委會基礎性作用……

2012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在后來的一屆又一屆人民政協的推進下,日趨豐富、不斷發展。但不能忘記,這份珍貴的政治財富,是建立在這5年人民政協探索協商民主的歷程和經驗之上。

(本報記者韓雪整理)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