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關注重點人群 護航生命全周期健康
7月25日下午,全國推進健康中國行動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李克強總理對這次會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功在日常,利國利民。
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頒布兩周以來,相關具體政策陸續公布,15項專項行動內容逐漸面向社會全景式展開。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更是以每天一場發布會的節奏,連續震撼播報,目前發布內容已推進至行動的第二板塊———7月25日婦幼健康促進行動發布會召開,26日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發布會召開,29日老年健康促進行動發布會召開,30日職業健康保護行動發布會召開。關注重點人群,從新生到遲暮,覆蓋全周期、全要素的健康中國正在“行動”起來。
保障婦幼健康
推動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實施健康中國行動,不僅是要開展健康的宣傳,而且要聚焦當前人民群眾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影響因素,要開展專項的疾病預防控制和健康促進行動,維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兩個月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司長秦耕代表衛健委發布了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發展報告,報告顯示,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婦女兒童健康水平持續提高。
《意見》出臺后,秦耕對記者說,婦幼健康促進面臨許多新形勢。比如,服務供給方面,優質資源總量不足,生育全程服務覆蓋不廣泛,發展不平衡、服務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服務需求方面,呈現多元化、多層次,人民群眾對婦幼健康服務期望更高。服務理念方面,婦幼健康工作正在從保障婦女兒童健康生存向促進婦女兒童全面發展轉變。
這些問題,正是婦幼健康促進專項行動旨在直面并解決的。行動明確提出了實施婦幼健康促進行動的目標、考核指標、實現路徑和工作措施。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等婦幼健康主要結果性指標及其他目標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有機銜接,并提出了個人倡導性指標和政府工作指標:面向個人和家庭,提出了孕育健康新生命、保障母嬰安全、科學養育兒童、預防兒童疾病、促進生殖健康等5個方面的健康倡議。面向社會和政府,分別提出完善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優化生育全程服務,加強婚育指導、避孕服務和女職工保護,開展孕前保健和產前篩查服務,保障母嬰安全,加強新生兒疾病篩查和救治,做實0~6歲兒童健康管理,加強兒童早期發展服務,防治婦女兒童常見病,開展婦幼健康中醫藥服務等10項具體工作措施。
從策略上,健康中國行動從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強調“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所以,作為女性,應發揮母親在促進家庭健康中的獨特作用。”全國婦聯黨組書記、副主席黃曉薇介紹,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礎。為此,全國婦聯決定結合“家家幸福安康工程”,開展“健康中國———母親行動”,號召母親當好家庭健康的指導員、管理員和監督員。
但是,當面對兒童醫院院區狹小、就診條件擁擠的窘境時,市民恐怕很難及時感受到婦幼健康促進行動的效果。對此,首都兒科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區衛生協會會長陳博文接受了記者采訪。
“兒科是我國醫療服務中供需矛盾相對比較緊張的一個領域,國家確實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從醫院的角度,特別是三級甲等專科醫院怎么做這項工作,兒研所在政府的領導下做了很多的嘗試。”陳博文總結為兩句話:一是對內挖潛力,二是對外合作。一方面加強內部管理,改善醫療服務等模式。比如開展“指尖就醫”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在網絡掛號、智能導診、智能報到、分時候診、智能藥品配送、網絡查詢檢查結果等方面爭取實現“一指通”,患兒家長可以根據手機APP提供的信息在醫療機構內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
在對外合作方面,兒研所和其他醫院共同建立了兒科醫聯體,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橫向到邊,針對很多綜合醫院兒科力量相對薄弱的情況,和其他三級甲等醫院兒科進行合作,如向北京朝陽醫院派駐兒科主任、向北京同仁醫院派駐新生兒內科主任。縱向到底,則是與基層醫療機構深入合作,如向高碑店衛生社區服務中心、太陽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院派駐保健科主任,形成緊密型醫聯體。
“兒科醫聯體在臨床帶教、質量控制、進修培訓、聯合發展方面進行充分合作,提升整個區域內所有醫療機構兒科診療能力。”陳博文期待,通過婦幼健康促進行動,能夠整體提高我國兒童醫療服務水平。
加強健康教育
青少年健康則中國健康
在健康中國15項專項行動中,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是在重點人群部分設立的特別行動,也是健康中國行動文件公布之后引起公眾、媒體熱烈關注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丁潔一直為此呼吁。
“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青少年的健康至關重要,決定著未來中國的健康。然而目前我國青少年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為改善這一現狀,亟須加強青少年健康教育,改善目前青少年健康教育現狀。”
丁潔說,根據國內不同學術機構或研究團體的調研報告,我國青少年肥胖、視力不佳等體質健康問題突出,不良衛生習慣,包括每日刷牙不到兩次、吸煙、看屏幕時間過長等問題越來越凸顯。“然而更為嚴峻的問題是我國學校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現狀。主要表現在學校健康教育政策體系仍不完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協作機制;學校開展健康教育動力不足;當前學校的健康教育難以實現學生獲得系統連續的健康教育的目的;學校開展健康教育的能力不足,師資和教材缺乏等。”
面對這些問題,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介紹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時給出了答案:“2018年,教育部推出一個主題健康教育的活動,叫做‘師生健康中國健康’。‘師生健康中國健康’,是個因果關系,只要師生達到了健康,健康中國或者中國健康就可以達到。所以,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是健康中國行動15大行動當中非常重要的基礎性行動。”
此次,教育部牽頭推進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并計劃從三方面展開,即“一增一減一保障”。“一增”是加強體育與健康課和課外鍛煉時間,預計年內會制定印發《加強學校體育和美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王登峰透露,《加強學校體育和美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的核心就是要做到“四個明確”,明確學校體育和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時間要求和實現路徑。
“對于大家特別關心的運動時間,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已明確了學生每天要有兩個小時的體育鍛煉活動,在校內要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離開學校之后,到家里也要參加一小時室外活動,這就是‘1+1’每天兩小時,跟以往過去學校體育文件要求相比,這次是最明確的。”
“一減”,就是要把不必要的負擔減下來。去年,教育部已經印發了“中小學生減負30條”,目標就是要把不必要的課業負擔減下來,讓孩子們有更多時間到陽光下,到運動場。“在這些目標的基礎上,就有了‘一保障’。‘一保障’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項制度,確保學校體育能夠增上去,確保不必要的課業負擔減下來。”王登峰說,目前,教育部已經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和辦法,來確保“一增一減”能夠落到實處。比如說小學就近入學,小學升初中免試、就近、劃片入學,保證學生有充足睡眠,改善學校的設施條件等等。設施條件不僅是指運動場所,還包括教室照明、可調節高度的課桌椅、電子屏幕等。另外,還堅持要求學生上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嚴格控制電子產品的使用。
“目前,這幾方面工作都已經全面鋪開。相信,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按照中央的部署,認真推進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一定會取得預期的效果。”王登峰表示。
老年朋友
要過有質量的健康快樂生活
“一老一小”是每個家庭都需要面對的社會問題。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意見》明確指出,老年人健康快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為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意見》提出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并且指出,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營養、體育鍛煉、定期體檢、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藥等知識,健全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完善居家和社區養老政策,推進醫養結合,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環境,推動實現健康老齡化。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9億,占總人口的17.9%;65歲及以上人口約1.67億,占總人口的11.9%。但是,我國老年人整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在發布會上列舉了兩組數據:一是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二是我國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是77歲,但是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也就是說,居民大致有8年多的時間帶病生存。這說明我國老年人患病比例高,進入老年后患病時間早,帶病時間長,生活質量還不是很高。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開展了長期研究:“隨著獨生子女的成長
以及人口壽命的延長,我國已出現了‘8-4-2-1’家庭。原來一對夫妻對應要負擔4位老人和一個孩子,而現在還有可能要照顧老人上邊的老人。這是一個家庭難以承擔的。”鄭秉文建議擴大2016年印發的《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試點范圍,探索形成全國可推廣的長護險模式,滿足失能、半失能
老年人的照料需求,緩解家庭成員、特別是子女的照料壓力。
在老年健康促進行動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國家衛健委近期已著手部署關于失能預防、失能照護的相關舉措,不久將會啟動。已發布的老年健康促進行動政策,從個人和家庭、社會、政府三個層面提出了9項指標和23項具體的行動內容,給自己劃出了考核“分數線”:一是在未來的10年,65至74歲老年人失能的發生率要有所下降,二是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降低65至74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將失能的發生盡可能延遲到生命的終末期,讓它晚一點來,這個也是世衛組織提倡的健康老齡化的一個指標。隨著老齡化的發展,老年癡呆患者絕對數量將呈現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自身生活質量,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控制這個增速,同時努力地尋找有效的干預和治療方法對于實現健康老齡化至關重要。”
王海東表示,為了能夠考核“及格”,未來,以2022年和2030年為時間節點,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置老年醫學科比例分別不低于50%和90%,三級中醫醫院設置康復科比例要分別達到75%和90%。行動同時要求,到2022年,所有養老機構都能夠以不同的形式為入駐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并在到2030年期間持續改善。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容易受到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和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加,他可能會發生離婚、喪偶、子女外出打工、親友離世等等,都會造成他的人際關系的喪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組書記李志新提醒,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與快樂生活是相輔相成的。所以,不僅健康中國行動中的心理健康專項行動要注重面向老年人開展,在老年健康促進行動中還要專門開展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務。
職業人群
健康要靠法律保障
截至記者發稿,健康中國行動第二板塊的最后一項專項行動———職業健康保護行動發布完畢。這也是全國政協委員長期關注的領域。今年兩會期間,農工黨中央就提交了一件集體提案,并指出,職業健康促進的目標和方案還缺一份法律保障。
目前,我國初步建立起多層次保障職業健康的法律制度。但由于種種原因和制約,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建設與健康中國戰略目標仍不相適應,突出表現為專業機構“重職業病診斷治療和患者賠償、輕綜合性基本職業衛生服務和預防性職業健康促進”,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治也存在“重工業、企業等第二產業,輕農業、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等第一、第三產業”的傾向。
同時,于2006年起啟動的基本職業衛生服務試點項目,已經積累了寶貴經驗;2009年深化醫改以來已將某些職業健康要素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中;中華全國總工會從2013年起與國際勞工組織合作,在全國31個省(區、市),推廣應用《工效學檢查要點》等國際行之有效的職業危害防治工具包,取得明顯成效,得到國際組織的充分肯定。但是,上述實踐經驗尚未上升為法律規定,關于職業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可持續性、服務能力和工作質量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有待加強。
鑒于上述情況,為進一步完善我國職業健康與職業病防治相關法律,農工黨中央建議:將保障公民基本職業健康與職業病防治權利的公平可及納入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護之中,強化各行業主管部門在本行業職業健康與職業病防治方面的責任。
具體到近期的法律法規建設,應該突出幾個重點:首先是適時修訂完善職業病防治法、勞動法、安全生產法和工會法等現有法律法規的相關內容,正在履行立法程序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尤其需要與這些已有法律進行銜接,并在此基礎上予以完善和提高。此外,應積極關注、參與和響應國際社會關于全球職業健康治理的倡議和決議,促進我國批準發布國際相關法律,如國際勞工組織1985年通過的《職業衛生服務設施公約》(全世界已有33個國家和地區批準),對照國際職業病名單,將職業性結核病、肝炎和肌肉骨骼疾病等國際公認的職業病納入我國職業病分類和目錄。
在工作機制上,農工黨中央建議探索建立多種職業衛生服務模式,實行分類管理,大型用人單位實施自律模式,中小型用人單位建立聯合服務體模式,小微企業等用人單位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扶持模式。促進工傷保險基金有效發揮預防功能,將工傷保險基金由治療、賠償職業病為主體轉變到以預防為主,重視心理康復和工作能力培養和康復,促進患職業病的勞動者盡快回歸社會,獲得體面勞動的尊嚴。另外,在法律法規中明確醫學、工程、管理等多學科職業健康隊伍建設要求,支持高等院校系統培養職業健康專業人才。
編輯:劉暢
關鍵詞:健康中國 意見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