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九旬老人為戰友掃墓半個多世紀
自記事起,熊國均就時常跟著父親去為8位從未謀面的叔叔掃墓。彼時,年幼的他十分不解,為何自己家還要為幾個毫無血緣關系的“陌生人”掃墓祭奠。直到長大后,自己也參了軍,熊國均才逐漸理解,8位烈士于父親來說有著怎樣的意義,也了解了父親50年如一日替戰友掃墓的堅持。
1948年7月,熊明書隸屬于解放軍某部隊,在一次作戰中,8位戰友突圍失敗被俘后遭殺害。由于8人多系外省人,當時很難聯系上家屬。于是,在此后50多年里,替8位戰友掃墓祭奠就成了熊明書給自己的任務。如今,熊明書年事已高,行動多有不便,于是掃墓的任務便又傳給了兒子、孫子。
老人堅持為戰友掃墓已超過50年
8名戰友被俘犧牲
幸存的他有了心結
2019年7月6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輾轉聯系到了老人的兒子熊國均。他介紹,父親前兩天才剛剛去過當地的烈士陵園,為8位戰友掃墓。事實上,這已經是父親過往50多年間不曾改變過的習慣。熊國均說,自己還沒有出生前,父親就一直牽掛著幾位戰友,自己記事后便也時常陪著父親去墓地掃墓。
說起來,墓地里的幾位叔叔于熊國均而言,可以稱得上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透露,過去自己雖然時常陪父親去掃墓,但關于幾位叔叔的身份其實并不太了解。加之,從未有過烈士家屬來家鄉祭奠,他對幾人的印象就顯得更加單薄。“都是爸爸一個營的戰友,但具體哪個人是哪個地方的,就記不太清。”
熊國均介紹,1946年春,彼時還不滿18歲的父親報名參軍,加入了新四軍。幾個月后,便隨部隊輾轉來到武當山。1948年7月10日上午,其所在營隊的一個加強班14名戰士從剛解放的均縣縣城前往六里坪鎮,被當地反動武裝頭子發現,遭到對方幾百人包圍。除兩人突圍成功外,兩人當場犧牲,還有10人被俘,其中8人于當天下午在六里坪鎮譚家堡慘遭殺害。
8名戰士犧牲后,當地老百姓趁著夜色,悄悄將他們的遺體就地掩埋。得知戰友犧牲的消息后,去墓地看望故友就成為熊明書的心結所在。奈何戰事頻繁,沒多久他就又隨部隊轉戰谷城、老河口等地,這一愿望始終沒能實現。
曾在戰友墓旁安家
守護遺骸掃墓50年
新中國成立后,熊明書復員轉業,到老河口市商業局參加工作。此后七八年,每到清明節前夕,他都要以各種方式祭奠安葬在六里坪鎮的8位戰友。1961年,他更是將家遷至六里坪鎮財神廟村一組,在8位戰友的合葬墓前蓋起了房子。熊國均的童年便是在這里度過,他介紹說,正是為了守護墓地方便,父親才將家安在這里。
1966年,因當地需要修公路,熊明書把8位戰友的墓遷移到附近一個叫黃土堡的地方。1971年,又因“三線”建設需要,墓地需要再次遷移。由于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熊明書就用8個裝手榴彈的箱子,一一裝好8位戰友的遺骸,搬進自家大院,再用席子和塑料布等遮住,以免刮風下雨被淋濕。此后8個箱子在熊明書家停留近8個月,直到當年10月,當地烈士紀念碑落成,8名戰友的遺骸才再次有了“新家”。
20年后,烈士墓地又被占用。熊明書和另一位老黨員向鎮政府反映要求遷墳。經過不懈努力,2002年,六里坪鎮政府將8名烈士的墳墓遷移到二龍山革命烈士陵園,并修建了6.8米高的烈士紀念碑。熊明書與村民們還在烈士墓周圍栽種了一些松柏。
熊國均說,這些年來每次幫烈士遷墳都很不容易,總有各種各樣的困難。但父親從來都不曾放棄,為戰友找到一個安身之處,就是他的信念所在。
老人50多年親力親為
子女將接力守護烈士
熊國均告訴記者,50多年來,無論是清明節、除夕還是農歷七月半的祭奠,父親都堅持親力親為。平時一有空,他就會騎著自行車前往離家7公里外的烈士陵園,步行幾百米的山路,到墓碑前走一走、看一看。每次除完草,父親就點起一支煙,坐在墓地邊,和戰友閑敘家常。每次下了大雨,熊明書都要第一時間趕到墓地前,看看墳墓有無受損垮塌。
如今,出生于1928年的熊明書已是91歲高齡,身體情況每況愈下,再想堅持掃墓常常就會力不從心。于是,守護戰友的任務就又交給了他的兒女。
熊國均說,自己小的時候,對父親的堅持并不十分理解,家里人也并非完全支持他總是為遷墳、祭奠勞心勞力。但對軍隊的向往卻還是早早在自己心里埋下了種子,因此年齡一到,他便主動報名參了軍。三年的軍隊生活,對自己的生活習慣改變頗大,也讓自己逐漸理解了父親的堅守。“我也有自己的戰友,這么多年了,我們戰友之間也堅持聯系,感情依然很深,所以也就理解了父親的堅持。”
再說起小時候對父親的埋怨不解,熊國均笑了笑:“當時肯定對他的做法有些不理解,但我們家沒人管得了爸爸,尤其為戰友掃墓這事,更是必須得聽他的。這么多年過去了,為8位叔叔掃墓也成我們的習慣了,以后一定也會堅持下去。”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戰友 掃墓 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