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一起做“讀書種子”
“讀書種子”一詞的“發明權”,當屬黃庭堅。他在《山谷別集》中說:“四民皆當世業,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名世矣。”
做一粒“讀書種子”,讓閱讀成為一種力量,推動文化傳統薪火相傳,可以說正是讀書人的自我期許。從“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淵明,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絕句當朝餐”的楊萬里,無不是“讀書種子”的精彩寫照。讀書滋養美好心靈,可以遇見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謂“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重視學習、重視詩書,千百年來融入中國人的血脈里,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稟賦。
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讀書種子”。彭德懷帶兵打仗“橫刀立馬”,平時非常注重抓學習,而且還經常督促身邊工作人員養成讀書習慣。他常用呂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勵大家,樂于把自己收藏的書拿出來共享。為了檢查大家是否認真讀過了,他用飯粒把書中的頁碼粘起來,如果發現有人讀書做樣子,沒有把粘飯粒的書頁打開,他就會提出嚴厲的批評。在彭德懷關心督促下,在他身邊工作的同志都養成了讀書習慣,以至終身受益。
“童心便有愛書癖,手指今馀把筆痕”。植物種子是有形的,延續繁衍,生生不息;讀書種子則是一種無形的東西,不知不覺中變化氣質、增長才干,承接弘揚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正因為這樣,文明薪火不斷發揚光大。黃庭堅所處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讀書種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國學大師陳寅恪所說的,“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做一粒“讀書種子”,靜下心來讀一點書、做一點學問,因為其中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襲,對高雅生活的追求,對時代潮流的引領。今天我們提倡有質量有分量的閱讀,注重閱讀率的同時更加重視“閱讀力”,正需要像“讀書種子”一樣癡迷知識學問之中。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研究植物種子的鐘揚不拘泥于書本知識,在科學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認為無法種植紅樹林的上海灘涂中栽種成功。鐘揚的故事向我們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識的力量,更有實踐的力量、創新的力量,賦予“讀書種子”以新內涵。世人常常說,“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必須與實踐結合,使之變成能力或本領之后,才能產生力量。“讀書種子”與實踐“沃土”的緊密結合,必能孕育壯苗、結出碩果。
閱讀是一種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們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并不是為了滿足“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功利心,緩解“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緊張感。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少一點對物欲的追求,多一點對知識的渴求;少一點無謂的應酬,多擠一點時間讀書;少一點人云亦云的跟風,多一點獨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達到嶄新高度,活出不一樣的精彩自我。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讀書種子 讀書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