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最期待孔子主題紀錄片 最關心孔子成長故事
最期待孔子主題紀錄片 最關心孔子成長故事
中國藝術研究院發布中小學生對于孔子的形象認知調查結果
日前,教育部、中宣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要求關注視聽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認真審視這些形象傳達給青少年怎樣的文化認知。
孔子是中華文化首屈一指的符號性人物。文化部直屬的國家級綜合性學術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發布的《“視聽”藝術作品中的孔子形象調研》顯示,改革開放以來公開放映和演出的以孔子為主題的影視舞臺藝術作品就有近20部。
青少年群體對于孔子的形象認知如何?對以孔子為主題的視聽藝術作品的關注度、滿意度和期待值又怎樣?
為此,《“視聽”藝術作品中的孔子形象調研》課題組面向北京市和河北省12所中小學學生,共發放問卷1270份,回收有效問卷1248份,通過科學數據整理分析形成了調研報告。
在此次調查中,有超過50%的青少年希望以孔子為主題的視聽藝術作品嚴肅認真,約30%的青少年則希望作品輕松幽默,僅有10%左右的青少年希望看到穿越的孔子作品。
課題組負責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任慧分析指出,兩個調查地中小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以孔子為代表的精神標識大多持正面印象,并表現出較高的興趣和接受程度,也基本肯定了現有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塑造。
為更好地了解兩個調查地中小學生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課題組要求調研對象舉出3至5個詞語形容“自己心目中的孔子”。
令任慧印象深刻的是,在收到的近4000個有效詞語中,屬于治學層面的排在前列。“其中既包含博學、勤學、樂學等學習態度,也包括品學、學者、學霸等學習方法和效果,還有博、聰、智、文、慧、知識等與‘學’有關的詞語。”其次是包括仁、愛、禮、義等思想和道德層面的詞語。
在她看來,在受訪中小學生心目中,孔子首先是一位治學、品學、教學卓越的學者,然后才是普遍認知中的偉大思想家。究其原因,她認為,孔子作為偉大思想家的歷史定位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孩子們現階段理解能力,而勤學好問的孔子形象更能與青少年產生情感共鳴。
受訪中小學生中,對于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視聽作品呈現出旺盛的需求,并且相較于書籍等文本資料,更傾向于選擇通過視聽作品去了解孔子。
任慧也坦言,此次調研也反映出“視聽”藝術作品創作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她注意到,在動畫片、電視劇、電影、紀錄片、舞臺劇、游戲這幾種兼具視聽效果的藝術形態中,受眾最廣泛的是動畫片,但青少年最期待的卻是紀錄片,其次為電影,排在第三位的則是游戲。
“事實上,近年來拍攝的電影和紀錄片的視角更偏向于成年人群體,鮮有青少年視角的作品,遠不能滿足青少年文化需求。” 任慧認為,雖然多款知名網絡游戲中出現了包括孔子在內的諸多歷史名人,但其身份設定大多遠離史實。
此次調研還發現,受訪青少年最關心的是孔子的成長故事,這一比例占近40%,其次才是孔子的仁愛思想和周游列國的經歷。為此,任慧呼吁文藝工作者潛下心來,“鉆入故紙堆”,將孔子青少年時期的經歷結合時代背景、青少年心理需求進行合理闡釋與創新。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樊江濤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楊嵐
關鍵詞:孔子 青少年 主題 紀錄片 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