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共下一盤棋 同護一江水
蜿蜒的漢江水,從花叢中穿過,仿佛帶著微笑,又仿佛浸滿了花香。靜靜地流過漢中盆地后,這一泓清水或一路向東,匯入長江;或向東再向北,由南水北調工程送到京津。
1500多公里長的漢江,像一條玉帶,串連起15座城市。
3月14日至16日,這15座城市政協的代表會聚在漢江源頭——漢中市,圍繞“共建優良生態,推進綠色發展”主題進行交流協商。
抱團合作,協同發展,是各地政協在會場里的共同呼聲。
2018年11月,國家出臺《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這標志著漢江流域發展與保護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為全流域綠色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然而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與會代表們提出,盡管在國家層面已出臺《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但在省際層面上,尚未出臺與之相匹配的地方性規劃;漢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協調機制不夠健全,各省市、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銜接,資金投入和生態補償缺乏保障;加快經濟發展與強化生態保護的矛盾仍然突出;監督考核有待嚴格,法制保障不夠堅實等等。
“首先要加快完善漢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武漢市政協建議,漢江沿線省市要盡快對照《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修改完善相應規劃,科學確定漢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目標、思路、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此外,要建立漢江水污染治理的省際協調制度,以此為基礎構建各市跨界水污染事故通報與糾紛解決機制,加強工作協調,實現信息共享。
“保護漢江流域生態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地情況不一、新舊問題交織、利益主體多樣,各領域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相互制約。”襄陽市政協認為,必須立足全局、放眼全域,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打破行政區劃壁壘,積極探索跨區域生態保護新路徑。他們建議推動建立漢江流域生態保護聯席協作會議制度,簽訂生態保護合作協議,明確生態保護合作的宗旨、原則、協調機制和重點領域。
“漢江流域除了一江好水,還集聚了豐富多樣的要素資源和發展資源。”漢中市政協呼吁,建立國家層面的漢江流域交流協作平臺,綜合開發利用流域內的生態資源和經濟資源,根據各自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彰顯特色、錯位發展,避免同質競爭。共同爭取設立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基金,為漢江流域更有效地落實國家發展戰略和承接支持政策爭取更好的發展效益,實現跨行政區域的系統發展、聯動發展、和諧發展。
“循環經濟是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發展模式,它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作為肩負南水北調水源保護和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雙重歷史責任的漢江流域,推進循環經濟必將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最佳途徑和有效方式。”荊門市政協和商洛市政協都希望能推動流域內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
“加快建設漢江流域生態旅游帶,是促進漢江流域經濟帶快速發展的務實選擇。”南陽市政協表示,漢江流域有著寶貴而豐富的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只要我們攜手共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建成漢江流域生態旅游帶大格局,推動沿線各地生態旅游業大發展、優發展、快發展必將成為現實。”他們提出區域內生態旅游要建好“四大機制”,即省級層面指導協調機制,定期聯系協作機制,重大旅游項目建設溝通機制和生態旅游產業融資合作機制。
十堰市政協對此深表贊同,他們建議各地文旅部門加強對接,對流域內各類資源進行分類,實現聚合發展,全面樹立漢江流域旅游整體形象。
會上,各地政協還達成一項共識,那就是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開展生態補償試點,探索建立水源區、受水區、影響區生態補償機制。
“各市政協共商合作,必將有力助推流域內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出席會議的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李冬玉希望各市政協進一步樹牢漢江流域共同體意識,共同為規劃落地實施、促進流域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生態改善獻計出力,把漢江流域培育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漢江 生態 發展 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