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南越國北宮墻地基遺址確定 南越王宮占地幾何?

2019年02月26日 10:55 | 來源:廣州日報
分享到: 

2000多年自下而上層層疊壓多達12個朝代考古地層構筑一個不變的城市中心;地遺址內驚現集中分布的歷代水井500口;南漢國雖只有五十余年,宮殿卻堪比故宮太和殿……近日,記者再次探訪南越王宮,尋訪當年參與發掘的考古專家、南越王宮博物館副館長李灶新,聊聊南越王宮的挖掘記憶。

發現:

忠佑大街地下出土

“萬歲”文字瓦當

“目前發掘展示的南越王宮遺址范圍僅為當年整個南越王宮城的不到十分之一。而這一切,都是從1995年在廣州中山四路忠佑大街西側地下發現的4件‘萬歲’文字瓦當開始的。”參與南越王宮現場考古發掘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副館長李灶新回憶道。

當年,廣州考古隊進駐工地進行5個月的搶救性發掘,清理出一座西漢南越國時期的大型水池遺跡。值得一提的是,水池全用石材構筑,這在中國考古學和古建筑研究上都屬首次發現。

“這個大型水池呈斗狀,池壁傾斜,用砂巖石板呈密縫冰裂紋鋪砌,砌法十分巧究。池底平整,用碎石鋪砌。在靠近水池中部的位置,考古人員發現了向西南傾倒的疊石柱,附近還能找出散落池底的八棱石柱、石門楣、‘萬歲’文字瓦當和鐵門杻軸等建筑構件,這說明水池中原本有大型構筑物。池岸邊還散落有大量的八棱石望柱、望柱座石等。當時,水池南壁石板面上的‘蕃’字石刻曾令現場人員不明其意。直到2004年,在周邊一口滲水井內發現的100多枚南越木簡中,有一枚出現‘蕃池’字樣,才知道水池就叫‘蕃池’。”

李灶新說,發掘的水池僅西南一角就有約400平方米,后續勘探得知,水池總面積約有4000平方米,測得水池深約2.5米。“文獻記載中,秦始皇的蘭池宮中的蘭池有三島,漢武帝的建章宮北面水池當中也筑有三島,蕃池的建筑應是南越王趙佗仿效秦朝代蘭池的做法。這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古典園林一池三山造園模式的最早實例。”

考證:南越國北宮墻基址確定

據李灶新透露,近日,結合商周秦漢中原王朝都城及宮城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對比近年來在南越國北宮墻南面發現南越國宮殿等與南越國宮苑、宮殿等政治性建筑,確認早在2006年至2007年在原兒童公園北部緊靠廣州大廈的南面的考古發掘地即為南越國宮城的北宮墻地基遺址。

“北宮墻東西走向,由山崗南、北兩側挖基槽,保留中間的生土作墻蕊往上夯筑而成,墻體底部殘寬4.7米。”據現場堆積的大量繩紋板瓦、筒瓦和“萬歲”文字瓦當推測,原墻體頂部有瓦頂的一類建筑,推測墻體原高約3米。在發掘區的西側,即北宮墻之下還鋪設有大型方形陶管道,應是用來導排宮墻北面雨水的地下排水設施。“根據《史記》等記載,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兵攻打南越國,漢兵打敗越人后‘縱火燒城’,考古發掘證實,漢兵燒的‘城’實為南越王的宮城。”

南越王宮:

石構水池、曲流石渠為重要園林水景遺跡

南越王宮的石構水池和曲流石渠是南越國宮苑的重要園林水景遺跡,也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中國宮苑實例,這兩次發掘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在南越王宮博物館露天頂層,可見按原貌1:1比例復原模擬的一彎“曲流石渠”蜿蜒而過,再現昔日王宮“茵茵垂柳,曲水流觴”。長約180米的水渠曲廊幽徑,注入月形石池后繼續西流,蜿蜒貫穿整個御花園,真實再現了2000多年前園林風情,成為展區一大亮點。

在“曲流石渠”遺址,李灶新現場解讀其中奧妙。“曲流石渠最初發現在1997年,渠體兩邊用砂巖石塊錯縫砌筑,渠內底部寬約1.4米。為防止雨水將泥沙沖入渠內,確保渠水清澈,渠體頂部向外擴寬約20厘米后再筑一道略向外傾斜的擋土墻。渠底用砂巖石板呈密縫冰裂紋鋪砌,上面密鋪一層灰黑色河卵石,再用黃白色的大礫石呈‘之’字形疏落點布,當水流遇到大石阻擋時會分流脈散形成動態。石渠高低起伏,自北而南再曲折向東連接一座彎月形水池。”

記者看到,水池內東部豎立兩排大石板,將水池分隔成三間,南、北兩次間中部各平置一根八棱石柱,石柱頂部有一圓形凸榫,推測是原來構筑在水中建筑的遺存,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園林水榭實例。

南越王宮博物館館長全洪研究認為,南越國宮苑所使用的八棱石柱和石欄桿望柱與公元前3世紀至前1世紀印度巴賈石窟和桑奇大塔的希臘式八角形石柱基本一致,應是受到海外文化影響的結果。發掘時,池內發現厚達0.5米的龜鱉殘骸堆積層,其中有只大鱉背甲寬達0.43米。石渠中部還設置了兩個由2塊弧扇形石板拼合而成的拱狀渠陂,用以蓄水和限水。整條石渠還設有3個斜口,或為方便渠內龜鱉爬出水面呼吸而特設。另外,石渠西端盡頭處還有一座寬2.36米的石板平橋橫跨石渠。橋的造型簡樸,橋北地面鋪設有間距約0.6米的步石,呈彎月形向東北延伸,與現存明清園林的步石間距相一致。

“曲流石渠”的盡頭設有一出水閘口,向外連接排水木暗槽。閘口分內外兩層,內層是用一石條打鑿成“凹”字形的方框,兩側及底部均鑿有凹槽,用來安裝控制水量的木閘板。外層是石箅,中間鑿有箅孔,既可阻隔樹葉堵塞木暗槽,也可防止龜鱉外逃。石渠的西面則是一條曲尺形回廊,掩映于花木叢中。

罕見:遺址內驚現歷代水井500口

直到漢唐時期,廣州還經常受到海潮影響,珠江水咸苦難飲。如何保障城內飲水,一直是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在南越王宮遺址范圍內,考古人員從不同年代層面共發掘出古井超過500口,年代跨越南越國、東漢、晉、南朝、唐、宋、明、清等時期。如此之密集的古井分布,說明2200多年間,這里一直是廣州城市的中心。

重見天日的歷代古井,取材包括土井、磚井、瓦井、木井、竹篾圈井和陶圈井,還有磚石合構井。其中,南越國王宮食水磚井的結構十分講究,先挖一個方形的井坑深至基巖,再用特制的弧扇形磚砌筑井壁,井壁與井坑之間用純凈致密的山崗土填夯,用來阻隔淺層地下水滲入井內。此外,在井底鋪上石板,石板下鋪有細砂用以過濾水質,井水是從石板縫隙或鑿有的出水口滲涌上來的。

有意思的是,這些重新發掘的古井,幾乎還能滲出井水來。據李灶新回憶,1996年還曾從發掘的其中一口古井中,取樣到廣東科學院和廣東省衛生防疫站化驗,檢測發現水質數據符合現代飲用水標準,且礦物質含量較高,可以說是兩千年前的礦泉水。

在這些古井中,最深的一口是南越國食水磚井,井深達14.3米,創下中國秦漢考古發現深度之最。而南漢國王宮的八卦狀磚井,是目前廣州發現的年代最早井臺保留完整的水井。井臺呈圓形,井壁呈八行豎磚間砌橫磚,層與層之間再用3層平鋪磚相間。李灶新說:“這種看似八卦狀的井墻磚砌法,利用的是剛性力學結構之原理,外力一擠壓,井墻之間就更緊了,可見古人筑井技術之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是傳統農業延續幾千年的習俗。縱觀宋、元、明、清等朝代,廣州宋代元代有‘大通煙雨’,明代有‘琪琳蘇井’,清代有‘浮丘丹井’,歷屆‘羊城八景’都與水井有關。上溯廣州筑井歷史,是秦始皇統一嶺南后,中原地區先進的筑井技術才得以傳入,而把筑井技術傳入嶺南的第一功臣非趙佗莫屬。”李灶新說。

知多D:

南漢宮殿堪比故宮太和殿

在現場展示的多處壘砌堆疊的文物遺址中,發掘于2009年的千年前五代南漢國時期的二號宮殿基址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規模最大的宮殿之一。

據李灶新介紹,在南越王宮遺址周邊的發現均與南漢國的宮殿有關。這個公元917年~971年間、面積只比兩廣稍大的古南漢國興建了一座堪比清朝故宮太和殿的宮殿。“可惜的是,971年北宋大軍壓境,南漢宦官龔澄樞一把大火焚毀府庫宮殿,令全部記載化為灰燼。”

據專家考證,南漢國宮署區在今廣州中山四路和中山五路一帶。現今發掘出的遺址包括中山四路以北原兒童公園的16獅座石柱礎和大型磉墩基址、教育路上的南漢園林藥洲遺址、德政中路的南漢水關遺址。“南漢國以廣州老城區為都城,都城內有命名的宮殿達數十個,皇家苑囿也有近10處,朝廷還特別設置宮苑使行使管理職能。”李灶新說。

考古專家清理出的二號宮殿基臺南北進深超過25米,東西僅揭露出20米,只是大殿的一小部分。李灶新告訴記者,現場發掘的500平方米只是宮殿內2個開間的大小,而這個宮殿至少有7個開間。其位置緊靠古代廣州城中軸線的北京路,應是當年南漢皇帝臨朝理政的正殿,堪比北京故宮的太和殿。

據介紹,宮殿設置的踏道規格為最高級別,此前考古發掘僅在河南龍門石窟擂鼓臺遺址第3、第4窟中有發現;現場發現的11個宮殿磉墩(柱基),每個邊長3米,深度也達3米,比唐朝大明宮的磉墩還大。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的一件雕16個獅子柱礎石,重達2噸。

此外,南漢宮殿北面庭院的鋪地磚也尤其精美。磚表面的菱形方格內飾四只飛舞的蝴蝶,邊角飾折枝牡丹。李灶新認為,“蝶”與“疊”同音,這兩種圖案裝飾的組合運用,寓意“富貴疊來”,體現出當時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編輯:楊嵐

關鍵詞:南越國北宮墻地基遺址 南越王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