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為防治非洲豬瘟疫情 中國將劃分五大區域聯防聯控
簡介:疫情防治的大區劃分,在保證產業發展的同時,能夠減少豬肉及豬肉流通造成的疫情擴散。
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了《全國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區域化防控方案(征求意見稿)》和《全國非洲豬瘟防控工作方案(2019年)》的征求意見稿,提出要全國實施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分區防控策略,在區域內的各省要實現“三統一”——統一推進動物疫病防控、統一協調生豬及其產品調運監管、統一調整優化相關產業布局。
根據征求意見稿,全國將被劃分為北部區、西北區、東部區、中南區、西南區五大區域,推進區域內動物重大疫病聯防聯控,降低疫情擴散風險。
區域化防控的思路,將對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治帶來哪些影響?
布瑞克農信集團研究總監林國發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稱,疫情防治的大區劃分,生豬調運將更加靈活,能夠有效緩解生豬產區和銷區的矛盾,保證生豬供應同時能增加養殖戶信心。另外,可有效管理本地區的豬肉及豬肉產區的流通問題,減少豬肉及豬肉流通造成的疫情擴散。
從“南豬北養”到大區劃分
前述文件顯示,根據地理相鄰、集中連片的原則,國家計劃將全國劃分為五個大區,推進區域內動物重大疫病聯防聯控,降低疫情擴散風險。除此以外,本次區域化防控方案還有一項重要的目標:通過區域內產銷互補和優化區域內生豬養殖屠宰布局,保障生豬及產品穩定供應。
而基于防疫和保供給這兩個主要目標,文件中更是提出了“三鼓勵”和“兩加強”的舉措,即鼓勵資源約束區恢復一定高效環保型產能、鼓勵南方和大中城市周邊建設高水平高質量養殖企業、鼓勵集團養殖企業布局全產業鏈;加強生豬生產監測預警和信息服務、加強屠宰產能布局調整。
當前“南豬北養”養殖格局的形成,其實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由于生豬養殖區域及地方經濟發展存在著差異,生豬逐步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產區和銷區。東部經濟發達,大量的外來人口,促使了豬肉消費旺盛,環保壓力大,生豬養殖受限,而中部及東北地區人口外流,再加上當地充足的糧食供應及環保承受力較好,適合大力發展生豬養殖。
再加上,過去數年,受環保、土地及飼料原料保障的影響,東北及內蒙古地區生豬產能大幅度擴張,大型養殖集團從2015-2018年新增年出欄產能超過5000萬頭,長江及珠江流域水體環境整治,本地區大量的生豬產能退出,加深了國內生豬產銷分離程度。
業內人士稱,生豬產銷分離符合當前國內社會、經濟、環保實際情況。在沒有大范圍疫情的情況,產銷發展并通過衍生生豬上下游發展,如大力發展生豬屠宰、冷鏈、豬肉食品加工及上游的飼料加工、種植業,可以有力支撐本地區經濟發展和解決當地的就業,提升本地區居民收入。
自2018年8月非洲豬瘟疫情在中國爆發后,國內生豬產銷區分離的格局受到了嚴峻考驗。
林國發稱,由于疫情缺乏有效防治疫苗,且對豬群有高致病、高死亡率等特點,病毒還可通過活豬、飼料原料、豬的排泄物及未經過高溫處理的豬肉及豬肉產品傳播,雖然疫情發生后,農業農村部也及時派出專項小組對發生疫情的豬場進行撲殺、掩埋及相應的消毒,并劃定相應的疫情區,根據情況出臺了暫停與發生疫情省相鄰的省份生豬跨省調運的政策,但是國內生豬產銷區分離的現實格局,導致產區省份大量生豬無法通過外調進行銷售,本地區豬價大幅下跌,大量生豬只能被動壓欄,導致養殖戶無法獲得正向的現金流。現金緊張的同時,每天還需要持續購買飼料喂養壓欄豬,大豬壓欄占據了場地,客觀上限制了仔豬的正常補欄,而大豬無法銷售,嚴重打擊產區養殖戶的養殖信心。銷區方面由于缺少相應數量的生豬/豬肉調入,本地區豬肉供應緊張,價格大幅上漲,推高了本地區居民購買豬肉的成本。
從過去幾次接連發布的關于生豬調運的政策來看,當前國內的生豬調運逐漸被賦予了更多的靈活性,特別是經檢疫合格的仔豬、種豬允許調運的政策出臺后,提振了行業信心。本次征求意見稿要求,區域內促進產銷銜接互補,將緩解區域內生豬主產區與主銷區的矛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業內認為,本次防控方案開放的只是區域內的生豬調運,南北方的生豬供需矛盾依舊存在。
由于非洲豬瘟病毒的特殊性,防控難度較大,但積極防控能夠降低疫情的影響,減少疫情對生豬產業的沖擊。當前,有效的防疫更需要科研部門積極推進疫苗研發。
生豬產能下降致今年豬價反彈
自2018年8月非洲豬瘟疫情爆發以來,據芝華數據統計,全國生豬撲殺量超過95萬頭,今年1月份以來非洲豬瘟疫情又新發6例。當前,全國非洲豬瘟疫點發生超過100起,不過絕大部分疫點已經解禁。解禁省份增多,豬肉流通量增加。
受疫情和豬價大幅下跌影響,1月能繁母豬總存欄量繼續下降,環比下降1.0%,同比減少12.4%。淘汰母豬屠宰量數據11.71萬頭,環比增加1.3%,同比增加1.9%。養殖戶補欄情緒低迷。根據芝華數據監測,全國后備母豬存欄呈現減少,同時養殖戶出欄積極,生豬總存欄量環比減少1.4%,同比減少5.0%。
芝華數據高級分析師姚桂玲表示,受豬價大幅下跌的影響,玉米現貨價格也出現小幅下跌,豆粕現貨價格則大幅下跌,豬糧比值下降。
今年1-2月,豬價呈現“U型”大起大落的特點。
豬易數據首席分析師曾紫華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下跌的原因在于,集團豬場拋售、部分地方政策放松促進豬源流出省內、豬肉消費的整體下滑與替代品價格的上漲、疫情對消費造成的影響等。造成上漲的原因則主要是生產供給的減少和心態的變化。供給方面,年前就出現了明顯的拋售現象,且非洲豬瘟后,國家政策叫停不少區域仔豬調運。此外,去年3至6月豬價虧損,導致部分產能淘汰。心態變化方面,主要是政府、機構對19年豬價的看好,以及周邊少豬或缺豬使養戶心態發生了變化。
關于這一輪豬周期,行業內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轉折點在已經過去的1月,一種認為轉折點在未來的3-4月。前一種觀點理由是,現階段不少屠宰場屠宰體重在105kg,缺豬現象比較明顯;迫于疫情壓力,一些企業90-100kg的豬進入宰場;養殖戶心態明顯發生變化,東北屠企試探壓價,效果不明顯。持后一種觀點的人則認為,2018年虧損期間淘汰產能將在3-4月顯現,且集中淘汰產能在2018年下半年(非洲豬瘟發生后)。
不論如何,豬價企穩上升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曾紫華稱,2018年,全國虧損達4個月,局部區域虧損將近8個月,虧損時間較長;20家種豬企業2018年銷量減少三成;不少母豬屠宰場2018年屠宰量增加20%。因此預計新的一年豬價將呈現良好走勢。
回顧2018年6月份至今全國生豬及部分產銷區豬價走勢可明顯看出,非洲豬瘟疫情爆發后,遼寧、河南地區豬價明顯出現與全國豬價向下偏離情況,產區生豬銷售受阻,價格持續走弱。進入9月份后,產區生豬進入行業虧損區。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產區深度虧損,其中東北地區標豬虧損達到了500元/頭,300斤壓欄豬虧損超過800元/頭,深度虧損養殖戶甚至養殖集團現金流極度緊張,部分甚至出現斷流情況,導致了大量產能清退,大量的壓欄豬恐慌性出欄。
數據顯示,今年1月,東北地區生豬一度跌至7元/公斤價格,刷新2003年以來的地區最低。
林國發分析稱,主客觀因素共同導致2018年10月東北地區生豬補欄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大量生豬集中恐慌性出欄使得2019年1月價格大跌,直接引發春節后本地區生豬供應銳減,價格報復性上漲。
從銷區方面來看,由于缺乏足夠的生豬/豬肉調入,疫情出現后,本地區豬價明顯與全國豬價出現了向上偏離,并有持續擴大趨勢。2018年10月,浙江生豬均價一度較全國均價高出8元/公斤,較遼寧高出了11元/公斤情況。銷區過高的生豬影響了本地區的豬肉消費,隨著后期疫情區解除增加,銷區的豬價與全國均價逐步靠攏回正常水平,廣東作為最為重要的銷區地區,11月份當地出現疫情后,加上上漲的價格影響消費。
截止當前,廣東地區豬肉價格與全國均價持平。
林國發稱,疫情爆發后影響了各地區的生豬價格,并遞延至今且將影響2019年全國生豬價格。東北、華北及華東地區疫情因素,導致了養殖戶/養殖場現金緊張,客觀上影響生豬及后備母豬補欄,而養殖/養殖場擔心未來疫情,主觀上不愿意補欄,甚至加快淘汰母豬,導致當前母豬嚴重不足,冬季持續低迷的仔豬價格,養殖戶繁育管理不足,加重了當前仔豬存量不足,即使因此未來豬價看好,但由于擔心疫情管控因素,當前養殖戶補欄意愿仍較為悲觀,較為嚴重的影響2019年生豬供應。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生豬 疫情 區域 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