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無錫十余萬游人冒雨“趕”廟會 看民俗巡游“品”年味
2月13日,正月初九。一年一度的“泰伯廟會”在吳文化發源地無錫市新吳區梅村街道舉行。盡管當天空中飄著細雨,但熱鬧的民俗巡游、趣味十足的非遺嘉年華和眾多送文化下鄉惠民演出一起“扎堆”亮相,仍是吸引了無錫及周邊城市的十余萬游人齊聚此間,在正月里走親訪友“品”年味。
每年正月初九,梅村都要舉行熱鬧非凡的“泰伯廟會”,弘揚泰伯三讓天下的至德精神,紀念先祖開發江南的歷史功勛。每年的這一天,四鄉百姓紛紛前來游泰伯廟、焚香參拜“讓王爺”,世界至德宗親十二姓氏(吳、周、蔡、江、汪、柯、辛、翁、曹、洪、方、龔)之后裔也紛紛來到梅村,以各種形式歸宗祭祖。
記者了解到,今年的“泰伯廟會”主題是“江南源·吳歌里·春在梅里”。作為江南地區每年開春后的第一個廟會,“泰伯廟會”在歷經社會變遷后,已逐漸成為融祭祀儀式、探親訪友、農貿集市和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民間集會活動。
今年的“泰伯廟會”現場,民俗巡游無疑是“最紅”的一個環節。記者在現場看到,今日一早,梅村街道的梅里中路兩側就擠滿了“慕名前來”的游客,他們拿出手機、相機,拍攝著“人山人海”的一幕。
“我在無錫市區做生意,聽說這里有廟會,就帶孩子來看看。”來自西安的曲先生告訴記者,高蹺抬閣、花籃迎春、舞獅子這些節目是他兒時的“記憶”,如今他帶著3歲的兒子跟著巡游隊伍走了一路,既是懷舊,也是“親子教育”的一種實踐。
76歲的周大爺是梅村本地人,當他看到“漁翁戲蚌”這支巡游隊伍時,興奮地跟身邊的晚輩“科普”了起來:“這是老法頭里(吳地發言,指以前)農閑時經常看到的演出,對演員的精神狀態和表演技藝都有要求,好多年沒見著了,模樣沒變。”
不光是外地人來的多,無錫市區也有很多人每年是“定點”要來梅村“趕”廟會。“不圖別的,就圖一個熱鬧。現在對吃喝沒什么太多的講究,就是缺一種‘儀式感’。對我們這家子來說,過年不來梅村走一走,感覺這年跟沒過似的。”無錫市民陳女士說,自打她記事起,家人總會在正月初九這天來梅村“走親戚”,吃個飯、買點糕團,逛上一圈之后回無錫市里。現在她已結婚生子,也依然保留著這個“好傳統”。
對此,“泰伯廟會”的主辦方工作人員認為,廟會既是一次群眾廣泛參與的、屬于每一位熱愛生活的市民們的“節日”,也是梅村全面展示自身嶄新形象的重要機會。所以,“泰伯廟會”從2010年開始增設民俗巡游、元宵燈謎會等傳統活動,意在鼓勵普通市民共同參與,并希冀成為“交流的平臺、情感的紐帶、文化的盛會、市民的節日”。
據悉,“泰伯廟會”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和歷史遺產,一直以來都是吳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與載體。2007年,“泰伯廟會”被列為第一批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9年,“泰伯廟會”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底,“泰伯廟會”上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巡游 民俗 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