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賞
清嘉慶粉彩軋道開光山水紋碗
圖1
圖2
軋道工藝,又名雕地,是先在白胎上均勻施一層色料,再在色料上用一種狀如繡花針的工具撥劃出精細紋飾,最后配以花鳥、山水等圖飾或開光圖飾。該工藝出現于清乾隆時期,此后歷代多有繼承。這種方法綜合了西洋銅胎畫琺瑯與中國粉彩繪畫兩種工藝技法,中西合璧,極具時代風格。此種工藝頗為費工,清宮內務府記事檔中稱這種新創紋飾為“錦上添花”,景德鎮藝人謂扒花,凡用此工藝者皆為精品,均為難得之器。
這件清嘉慶粉彩軋道開光山水紋碗(圖1),為河北省滄州博物館藏品。碗口徑14.8、底徑5.6、高6.1厘米,敞口,圓唇,弧腹,圈足;內壁施白釉,底有紅釉如意云頭團花圖案;外壁為黃釉地軋道底紋,四面開光,開光內為四季景物畫,開光外為粉彩纏枝牡丹;足底有青花豎排三行“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款(圖2)。1993年經國家文物專家鑒定組瓷器專家耿寶昌鑒定為二級文物。
據《清檔》記載,此類器物為宮廷所用之器。這種玲瓏精美的色地軋道開光碗,不但色地各有不同,開光內的紋飾也極其講究,隨四季景物的變化,釉彩妍美,軋道精工,青花發色明艷,繪工精細,為當時精湛制瓷工藝杰作。(王國良)
編輯:楊嵐
關鍵詞:開光 軋道 粉彩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