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協同創新 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新華社廣州12月13日電(記者蔡國兆、劉大江、劉宏宇)南中國海,廣東省珠海萬山群島,中國首個無人船海上測試場日前正式啟用,面積超過770平方公里。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1984年出生的張云飛,正雄心勃勃打造一艘500噸級的無人集裝箱貨船,這艘船被命名為“筋斗云”,很快將在無人船海上測試場開展測試。
“遼寧艦”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富院士說,海上測試場的啟用將加快技術轉換和產業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在廣東省形成以自主船舶為代表的新一代海洋智能裝備示范基地,促進行業法規標準率先建立,助力搶占國際自主船舶行業制高點。
張云飛帶領的“云洲無人船團隊”,是珠海近年來從港澳引進優質創新創業團隊的代表。
近幾年,珠海充分利用港澳高校、科研院所的優勢,共同合作設立創業創新中心、科研機構等平臺,掀起一股“粵港澳科技協同創新”熱潮。
云洲智能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共建“大灣區人工智能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如長園共創公司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建設“電力傳感器實驗室”;澳門大學在橫琴設立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推動科研成果實現轉移轉化;港資企業金邦達今年9月啟動“珠海市金融科技中心”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產業與創新技術對接交流的前沿陣地;安潤普科技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共建“大灣區智能穿戴創新中心”……
珠海抓住港珠澳大橋通車機遇,依托橫琴自貿片區、自主創新示范區“雙自聯動”制度創新優勢,進一步深化粵港澳科技協同創新,使珠海成為國際創新資源進入內地的“橋頭堡”。
“把珠海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這是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的憧憬。
珠海,是廣東省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個縮影。
廣東,這個29年連續蟬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的沿海發達地區,正加快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這是一項極具全球雄心和長遠眼光的布局。
今年8月,來自香港、澳門與廣東等地的70余家企業、科研院所及協會組織,在廣州共同發起組建“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產業創新聯盟”。
中科院院士、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產業創新聯盟主席陳新滋說,聯盟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實現共贏為目標,將采用“政+企+學+研+臨床+資本”的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市場資源有效對接和高效整合。
2017年,深港聯合資助“深港創新圈”項目8個,10年來累計聯合資助70多項,深圳單方資助200多項,共投入資金超過4億元,催生出固高、貝特瑞、北科生物等行業龍頭企業。香港6所高校在深機構累計承擔國家、廣東省、深圳市科技項目1300多項,獲得支持經費近10億余元。
“進一步深化拓展深港合作,加快推動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和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繼續努力探索深港合作新機制、新做法,積極推動兩地創新要素無縫對接和合理流動,為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探索新路?!鄙钲谑锌苿撐嚓P負責人說。
粵港澳大灣區生產要素高度集聚,具備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條件,但不利因素也顯而易見,主要存在基礎薄弱、“軟件”配套不足、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生產要素存在流通障礙等問題。
“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面臨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睆V東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陳鴻宇說。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粵港澳三地關于科技創新的理念、政府作用的理念尚存有差異,還存在著信息壁壘、管理規則落后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在科研成果轉化的機制體制繁忙突破創新。
幾個月前,粵港保護知識產權合作專責小組在廣州召開會議,提出要共同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合作新機制,推動粵港知識產權合作進一步發展。
香港知識產權署署長梁家麗認為,粵港雙方各有優勢,將進一步合作,推動粵港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
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局長馬憲民說,2018年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開局之年,粵港知識產權合作要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建立務實高效的粵港知識產權合作聯動機制,促進兩地創新與知識產權融合發展。
“抓好機制協同,依托發揮現有機制作用,加快建立三方推進大灣區建設的協調機制。”廣東省港澳辦副主任鄭建民說,未來須抓好產業協同,重點推動科技創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朝著“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邁進。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新 科技 粵港澳 大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