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招商局集團:“招商血脈”傳承革新基因
新華社香港11月28日電 題:招商局集團:“招商血脈”傳承革新基因
新華社記者 張歡
1979年7月8日,深圳蛇口轟然響起填海建港的開山炮,奠基了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型工業園區——招商局蛇口工業區。自此,蛇口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春雷般的變革,傳承綿延百余年招商局血脈中的革新基因,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時光行進了近40年,“招商血脈”已經在既謀商情也籌國計的承襲中,以商業成功與時代共同進步。
“只有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收獲別樣的風景。”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李建紅表示,未來招商局仍將圍繞“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招商所能”,在改革開放的布局中,推動企業再啟新征程,助力實現“中國夢”。
蛇口示范: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由蛇口工業區在1981年首倡的口號,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風靡全國。之后不久,興于蛇口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也成為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時代強音。
李建紅說,蛇口工業區走過的路,彰顯了國家和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和敢為人先的無畏勇氣。
一直以來,蛇口的成功實踐被譽為“蛇口模式”,其核心精神是:企業充分發揮中央賦予的自主權,按照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搞活經濟。這種精神與“招商血脈”融會貫通,成就了一系列變革。例如,市場化的用工制度、工程招投標制度,打破“大鍋飯”的薪酬分配制度,企業股份制度,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
在“蛇口模式”的不斷探索中,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企業相繼在此誕生、壯大:新中國第一家由企業法人創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新中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股份制保險公司——平安保險、全球最大的集裝箱制造企業——中集集團、創新型企業——華為集團……蛇口工業區也成為中國經濟特區的成功探路者。
“一帶一路”:既謀商道也籌國計
“招天下商,通五洲航”,早在1872年誕生于晚清洋務運動之際,“招商血脈”中即有國際化因子。目前這股血脈已跟隨國家改革開放的“走出去”步伐,從蛇口流向世界,引領招商局不斷在企業戰略、國家大計和全球視野的融合中,開拓成長空間,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布局,堪稱落實國家倡議、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范例。
以港航業起家兼具園區開發經驗的招商局,科學地選擇了“一帶一路”沿線的港口、物流、園區開發領域精耕細作,基于“蛇口模式”,創造性地提出了“前港-中區-后城”的商業模式。
這一模式在海外的首次落地吉布提國際自貿區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有望推動當地發展為集金融、物流、貿易等功能為一體的“東非蛇口”。同時,升級版的跨境“前港-中區-后城”模式,也開始在位于白俄羅斯的中白工業園實施,旨在促成歐亞經濟聯盟區和歐盟區的聯動發展。
李建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惠及全球。企業在參與此倡議時不能只關注眼前利益,應有戰略思維,看到未來“一帶一路”倡議可以帶給這些國家的機遇及帶給企業的商機。
植根香港:與改革開放繼續同行
1873年是一個開端,招商局開啟了中國近代公司制企業在港經營的先河;1979年是一個轉折,招商局依托香港的優勢融入祖國改革開放的大潮。“未來,招商局的發展機遇,也必須結合國家改革開放的布局,圍繞‘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招商所能’進一步發揮香港的作用。”李建紅表示。
回望來路,駐港央企的負責人有著共同的感觸:因為香港成熟的市場環境,企業鞏固了以市場化為核心的體制機制;因為香港的國際化平臺,企業豐富了放眼全球的發展理念;因為香港的國際貿易、航運、金融中心地位,企業獲得了優勢產業的成長沃土。
李建紅表示,招商局作為駐港央企,既有在港企業的制度優勢,又有央企的資源優勢,應使香港的環境特質和央企的業務布局相得益彰,進而服務于國家發展大局。
39年前開始建設的蛇口工業區,今天已成為廣東自貿區前海蛇口片區,成了國家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未來,招商局計劃立于此基礎,延續改革創新的基因,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引導產業發展,以及發揮產融結合優勢促進集成創新和跨界融合,助推大灣區成為國際級增長引擎、經濟區和城市群。
與此同時,招商局還將充分利用香港“超級聯系人”的通道功能,統籌構建核心產業的全球經營體系。并在這些商業實踐中,結合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招商銀行作為香港最大離岸人民幣結算行的優勢,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以及帶動香港中小企業“走出去”,特別是共同拓展“一帶一路”沿線機遇。
編輯:秦云
關鍵詞:招商局集團 招商血脈 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