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王珮瑜和她的文化智慧
上海戲曲界盛產“網紅”,王珮瑜就是其中最紅的一位。王珮瑜在戲曲表演藝術界是個形象多元的人物,除了一直保持節奏鮮明、質量上乘的演出,還策劃參加諸多與京劇有一定距離的演藝活動,她的團隊設計的一系列與她京劇表演相關的周邊產品很受歡迎。攜她在網絡上的高人氣,王珮瑜的“余脈相傳”京劇傳統骨子老戲展演已經進入第四季,繼2018年7月8日《朱砂痣》、8月5日演出《汾河灣》,9月8日她在上海中國大戲院新推出的戲碼,是余叔巖最具魅力的傳統經典《搜孤救孤》。
王珮瑜選擇這一天在上海中國大戲院演出余派經典劇目《搜孤救孤》,具有特殊的意義。1947年9月8日,孟小冬在中國大戲院舉辦她人生最后一場公開演出,戲碼就是《搜孤救孤》,從此她絕跡舞臺,留給業內外人士無盡的惆悵與懷戀。王珮瑜選在多年后的同一天上演余派名劇《搜孤救孤》,向孟小冬致敬的身段十分顯著。余叔巖是民國年間與楊小樓、梅蘭芳齊名的京劇大師,而孟小冬是余叔巖最好的傳人。孟小冬當年這場演出,無疑是20世紀40年代末京劇界極具轟動效應的盛事。余叔巖大師謝世10年,上海灘無數京劇行的名伶名票,都生怕錯過了還能在舞臺上再度目睹、聆聽余派表演藝術的難得機會,劇場滿坑滿谷,不僅現場氣氛之熱烈達到頂點,而且在此后多年里一直是神話般的存在。
半個多世紀后,王珮瑜的演出在中國大戲院掀起了同樣熾熱的劇場氣氛,但似乎又有微妙的差異。當年進劇場欣賞孟小冬演出的觀眾里,有相當部分是希望通過孟小冬這條獨特的藝術路徑,去重溫與分享余叔巖的精彩,所以孟小冬一半是在扮戲里的程嬰,還有一半是在“扮演”余叔巖;今天中國大戲院的觀眾,真不敢說有沒有或有多少觀眾是由于想通過王珮瑜欣賞孟小冬的藝術的,我相信絕大多數觀眾的審美期待,就是王珮瑜。她連續四季的“余脈相傳”,把這些年里她潛心鉆研余派表演藝術的心得,呈現在舞臺上。孟小冬當年被譽為“冬皇”,10多年前王珮瑜曾被戲迷們稱為“小冬皇”,現在看來,對于京劇觀眾,至少對那些感興趣于京劇坤生的京劇觀眾,她的知名度與當年的“冬皇”孟小冬比,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孟小冬當年演出《搜孤救孤》的錄音是京劇史上最彌足珍貴的唱片之一,數年前“京劇經典劇目音配像工程”里為這出戲配像的就是王珮瑜,而比之當年為孟小冬的錄音配像時的表演,這次在中國大戲院舞臺上的王珮瑜更顯成熟。《搜孤救孤》源于元劇《趙氏孤兒》,敘述春秋年間晉國趙屠兩大世家冤冤相報的故事,孟小冬版截取其中程嬰救下孤兒后赴公孫杵臼府上與之商議定計始,至法場祭奠止,共有“定計”“舍子”“大堂”“法場”四場。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把此次中國大戲院的演出,看成當年“音配像”的升級版,如果說當年配像時王珮瑜還略有拘謹和局促,那么,現在已是揮灑自如。從“定計”一上場,王珮瑜就讓觀眾切身感受到了程嬰的心境,他是帶著要犧牲親生兒子營救趙氏孤兒的主意上場的;“舍子”一場從勸說、懇求直至責備夫人的過程中,她扮演的程嬰從未以道德上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夫人,因為他們都同樣經受著舍子的煎熬;終場前他雖明在祭奠公孫杵臼,更痛徹心扉的是親手把兒子送上斷頭臺。王珮瑜把觀眾帶進那個始終攸關生死的劇目情境,尤其是幾段余派韻味特別濃郁的唱腔,如“娘子不要太烈性”“白虎大堂奉了命”等,唱得酣暢淋漓,兼具圓潤和蒼勁,真是美不勝收。
王珮瑜始終是把孟小冬作為她藝術上的樣本的,她努力傳承的余(叔巖)派藝術,其中顯然包括了努力傳承通過孟小冬所理解與表現的余叔巖。京劇老生藝術從譚鑫培達到成熟之頂點,但表演藝術需要通過肉身代際傳承,余叔巖精研譚鑫培的藝術,不僅延續了譚派藝術的生命,更因其創造性傳承,成就了他既宗譚又具個性風格的余派藝術。孟小冬畢生以傳承余派藝術為己任,確實達成了她的目標。孟小冬以坤生傳承余派,得到業界的普遍認同與肯定,實非易事,這既因她不可多得的天資,更是她長期潛心學習余派藝術的結果。今天的王珮瑜同樣如此,她致力于傳承余派藝術,希望將余派藝術復現于當今的京劇舞臺,韻味悠長的余派唱腔和細膩傳神的表演,得到了業內外一致好評。就傳承余派藝術而言,王珮瑜并沒有孟小冬那樣的幸運,她只能通過以唱片為主的極為有限的資料來觸摸余叔巖的藝術,她甚至都沒有機會拜孟小冬這樣直接得余叔巖親炙的老師學戲,但是她克服了重重困難,獨具慧眼地尋訪到數位對余派藝術深有心得的老師,一字一腔、一招一式地學習,努力揣摩體會余派表演藝術的神韻,從而讓她的表演不斷上升到新的高度和境界。
戲曲傳統首先蘊含在大量經典劇目中,深諳其道的王珮瑜,一直在通過努力發掘和重現京劇余(叔巖)派骨子老戲來傳承余派藝術,她讓一出又一出余派經典在當代京劇舞臺上重現華彩。在“余脈相傳”的前三季,《朱砂痣》《南陽關》《審頭刺湯》《秦瓊賣馬》《法場換子》《蘆花河》等劇目的上演,都在行業內外廣受好評。其實,不只是王珮瑜,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京劇優秀演員開始認識到,傳統經典劇目的演出是提升表演藝術水平和激活演出市場的最佳途徑,王珮瑜無疑是這些同道中最閃亮的星之一。
對,她就是這樣有明星范。王珮瑜選擇明星式的自我形塑,并且持續探索各種方法提升在融媒體時代的影響力。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她不是僅僅要成為一時的網紅,而是通過多種途徑形成在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對青年一代的影響力,借此擴大戲曲的觀眾面。這是很多成了網紅或想成為網紅的有追求的戲曲演員經常在思考和行動的,只不過世道如此喧囂,網紅的感覺太容易令人陶醉,會讓我們瞬間就忘記并拋卻初衷。王珮瑜是這個群體中自覺的清醒者之一,她把粉絲們帶進京劇,并且用純正的余派傳統經典回饋所有對她感興趣進而喜歡她的人。只有經典劇目的舞臺演出,才有可能讓她的星光持久閃耀,因為她傳承的余派京劇藝術,值得用一生時間細細品味。借鑒流行文化的傳播手段,王珮瑜成為京劇傳統的符號與象征,所有京劇之外的影響都成為“余脈相傳”的鋪墊,因王珮瑜而走近京劇的人們在這里欣賞藝術盛宴,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這是王珮瑜的文化智慧,同時也是傳統藝術因應時代變化的正確選擇。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教授)
編輯:楊嵐
關鍵詞:王珮瑜 京劇 余派 文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