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在現代文化名人手稿中 魯迅的手稿最為規整

2018年11月14日 11:12 | 作者:王錫榮 | 來源:文匯報
分享到: 

魯迅給許廣平、蔡元培的信,都是極其認真,絕無修改的。而日記修改率就更低了:就現存24年日記而言,基本上無修改。特別是魯迅留下的6000多頁抄校古籍和石刻手稿,絕無一字修改。

在現代中國文化界,魯迅的手稿即使不說是一個范例,也可說是一個特例。因為它具有很多文化名人手稿所不具有的特點,也充滿中國文化與書法美的魅力。

魯迅手稿總體上具有排列規整、字體清晰、較少修改、頁面干凈、氣韻生動等特點,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只要比較一下,就不難發現,在現代文化名人手稿中,沒有人像魯迅手稿這樣規整(作為書法作品或影印出版的除外)。這里說的規整,主要是說頁面排列、文本格式和總體面貌。你可以看到,魯迅的所有手稿,無論是創作稿、譯稿、書信、抄校、日記,還是什么別的文體,也無論用什么紙張,格式和頁面都會排列得很規整,看上去令人賞心悅目。

排列最規整的當然是抄校、謄寫稿,因為那更容易規劃。在創作類的手稿中,各種手稿形態各異,但是也都體現了規整的特點。文稿方面,一般魯迅都是寫在專用的文稿紙上,有“莽原社”的,有“語絲社”的,有“未名社”的等等,后期也有自印的稿紙,當然也有些是寫在白紙上的。魯迅的文稿一般都寫在印好的烏絲欄、朱絲欄和其它格式的欄內和格內,每行排列都很整齊。除了少數文章,在文末還有一兩行,就寫在最后一頁的欄外了。只有《〈朝花夕拾〉后記》這一篇特殊:基本上每頁最后一行都寫在欄外。這或許是因為所用的稿紙未名社“文藝叢書稿紙”比較狹長,而且在欄外還有幾個框框,大體可以形成一行的概念,為了不浪費紙張所以這樣吧。

魯迅文稿的行距總是無一例外排列得十分勻稱。魯迅書信用的紙張更多樣,最常見的是彩色水印的信箋紙,例如“九華堂”的水印信箋紙,是魯迅常用的一種。無論用哪種紙,無論寫得密集還是寬舒,排列一般都會很美觀大方。日記則基本上早年用九行烏絲欄、晚年十行朱絲欄宣紙,排列非常規整。每年后附的書賬的排列,看來也是每天另紙登賬,每行一種,在書名后,記有價格和購買日期。年末有年度小結和年度購書總額。總體上,不僅翻閱輕松悅目,而且翻檢容易。

魯迅無意作書法家,他的書法怎樣,我這里姑且不作評價。但是魯迅對書寫其實有一個特別注重的地方,就是字體要清晰,因為寫字一般是要給人看的。尤其是因為魯迅自己長期當編輯,對于那些“鬼畫符”式龍飛鳳舞的文稿,魯迅是深惡痛絕的,所以,他自己特別注重寫字清晰。魯迅曾經在《門外文談》中說士大夫壟斷文化的方法:“還有一種方法是將字寫得別人不認識。”所以,魯迅的字體總是寫得一筆不茍,即使帶點草,也是很規范的行草,很容易辨識。當時有很多人喜歡寫減筆字,就是簡化偏旁,但魯迅基本上沒有這種情況,即使完全私密的日記,也不用減筆字。就我所見,只看到一處:《病后雜談》里說:“光是胡思亂想也不是事”,其中的“亂”字,左邊的“舌”簡化成了“又”,這可說十分罕見。魯迅是學古文字的,有時候在文字功底相當的熟人(例如錢玄同、胡適)之間,也愛玩一點文字游戲,但是并不過分,也不賣弄學問。總體上,凡是給一般人看的文字,絕對是清晰、規整、通俗、易懂。

魯迅手稿修改率總體上較低。各種手稿中修改率最高的,是創作文稿,尤其是雜文。但是總體上也是比較少的。據我觀察,大約一篇作品中,有修改的句子,一般最高不會超過10%;書信,由于表達上相對更加放松、隨意,修改率也略高,當然,一些重要的書信,例如給許廣平、蔡元培的信,都是極其認真,絕無修改的。而日記修改率就更低了:就現存24年日記而言,基本上無修改。除了極少數幾處輕微描筆外,就只有1935年日記后面所附的《居帳》里有一些修改,那是由于對方的住址有了變化,導致修改。應該說這不屬于書寫的差錯。而魯迅的抄稿,就幾乎絕無修改了。特別是抄校的古籍和碑刻,基本上可以視為零差錯。事實上,抄寫過程本身不可能沒有差錯,只是,魯迅的習慣是把抄錯的撕掉。就與人們寫書法作品一樣,只要有一個錯字,就整張廢掉了。正因為如此,魯迅留下的抄校古籍和石刻手稿有6000多葉,絕無一字修改。魯迅手稿也沒有大段刪除的現象,最極端的情況也就是一兩行的刪除和改寫。至于寫完或者寫到一半就寫不下去的情況,幾乎絕無僅有,只有一篇《勢所必至,理有固然》,這篇未完稿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是魯迅寫后棄之紙簍,而后被許廣平悄悄“搶救”回來的。從現在看,雖然未完,但內容很好,文章不差,至今不知道魯迅何以要扔掉。

魯迅手稿修改不多,頁面處理非常干凈有條理。他的涂改,也是非常講究的。有幾種方式:一是偶爾寫錯一字,就在這個字旁邊輕輕點一下,或者畫一個小圈,表示此字廢去。這也是當時人比較用得多的手法。但是如果已經寫好較多字,或者要改整句話,就需要在原稿上涂改。這時魯迅的涂改,是比較仔細、講究,涂抹整齊的。通常是先在涂抹范圍畫上整齊的線框,然后在線框內畫上整齊的斜杠,或者交叉的斜杠,甚至再加上縱向線條,這樣就會涂抹得比較徹底,除非使用現代科技,基本上看不出原來的字。然后再在線框外,行間添寫新內容。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藤野先生》的標題修改過程。這些新改上去的內容,雖然字小,位置局促,但總是筆畫清晰,標記清楚。例如《看圖識字》《憶韋素園君》。另一種涂改稍微簡化,就是在需要刪去的部分,畫上較粗的兩條墨線,或者一條更粗的墨杠,直接覆蓋了原來的字跡。然后在邊上加寫需要改入的內容。總之,魯迅的修改不多,但是頁面處理干凈,讓人一看就明白他的修改意圖。目前所見,魯迅晚年自編的書稿,大部分編了頁碼,其中有些是重抄的,這部分就特別干凈規整,但有些只是在原稿上加了編號,所以保留了原來修改的面貌。總體上,魯迅的手稿越到晚年越是干凈。

魯迅手稿的這種形態,首先是來自于他充分的學養積累。魯迅從幼少年時代開始的舊學閱讀與寫作訓練,使他的語言文字和學識達到了相當的水平,也養成了認真、嚴謹的寫作觀念與寫作習慣。后來在南京、日本求學中不斷提高,當他開始文學活動時,已經是一個飽學之士,學養深厚,文字功力深湛。

其次是充足的寫作準備。魯迅寫作前的習慣性準備工作,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寫雜文。根據許廣平的說法,魯迅通常是先泡一杯濃茶,然后在躺椅上閉目養神一會,打好腹稿后,再起來寫作。所以當魯迅開始寫作的時候,胸有成竹,文思泉涌。這對文稿的形成帶來了重要的影響。在涉及學術性的命題時,魯迅寫作前要做更多的資料準備,按照魯迅母親的說法,在魯迅與周作人決裂前兩三天,兄弟倆還把書“抱進抱出”商量寫文章的事。

總體上,一般大作家的修改相對較少。例如茅盾、郭沫若的手稿,修改都不多。修改率主要表現的是作者的寫作方式與習慣,其中也包含思維的方式與習慣。魯迅思路縝密,表達順暢,而且從魯迅的字體、筆勢來分析,他寫作時書寫流暢,但速度并不快。下筆從容,在書寫中思考,在思考中書寫,這樣,修改就比較少了。

不過,現在看到的魯迅手稿修改少,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看到的很多是整理稿。魯迅從不愛惜自己的手稿,早年都是發稿后就不保存了,所以《吶喊》《彷徨》兩書竟沒有一篇手稿被保存下來。唯一的一頁《阿Q正傳》手稿,還是后來從刊物上影印下來的。魯迅晚年由于許廣平的在意,增強了保存意識,有部分是由許廣平抄寫后發稿的。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后來編輯成書時的抄稿,所以看到的往往是比較干凈的文稿了。

作家手稿的形態,不僅是作家思想結晶的外化和存在方式,也是作家性格與學養的表征,還是作家寫作方式與習慣的真實記錄。魯迅手稿的形態,真實記錄了魯迅的創作過程和創作狀態,刻畫著魯迅創作的心路歷程。通過對魯迅手稿形態的簡略描繪及其形成過程的粗略解讀,可以更多地獲得魯迅手稿的內在信息,并看到魯迅寫作藝術的精湛以及思想的閃光,看到更真實的魯迅。


編輯:楊嵐

關鍵詞:魯迅 手稿 修改 現代文化名人手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