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從設計意識談潘天壽學派的開放性
潘天壽當年提出“兩峰說”,認為東西方繪畫藝術不是融合的關系,而是互相對望的關系。很多人誤認為潘天壽在藝術上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忽視了他對西方文化吸取接受的部分。事實上,潘天壽19歲就讀于浙江一師,他的老師李叔同曾留學日本,回國帶回了一個新的藝術概念,那就是“圖案”。“圖案”這個詞原出自英文的“design”,有三種含義:1.圖案;2.設計;3.構圖。日本人翻譯才叫“圖案”,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設計”思想。潘天壽在戰略上堅守民族性,在戰術上他也吸收西方文化優秀的部分。潘天壽身上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子,我們可以從他的學生身上看出來。無論是朱德群、吳冠中、趙無極,還是方增先、周昌谷,他們的作品都有明顯東西融合的特點。所以,我是很贊成對“潘天壽學派”這一說法進行研究。
潘公凱 春風 紙本 136×136cm 2006年
潘先生的主張中就有很多設計的思想貫穿其中。他除了有自己堅定不移的學派立場之外,贏在其繪畫藝術中鮮明的設計意識——既有傳統的章法觀念,也有近代西方美術教育中的構圖概念,更融合進了現代的構成意識,三者相得益彰。他將對生活的體驗、分析、選擇和提煉,用造型、明暗、色彩、線條……等形式語言依據一定的設計法則組織畫面,使主題思想更富感染力,設計意識起了很大作用。潘天壽是一位文化自覺的畫家與學者,通讀他的文集,我們知道他對西畫有過深入研究,在許多篇幅中對中西繪畫的不同點作過系統分析,西方美術的觀念法度在他的藝術理念形成過程中并未缺席。同時他面對傳統時亦采取了與他人完全不同的視角。戰略上表現出很強的民族翰骨,保持本民族特色,但在具體戰術上,他看到了西方的存在,學到了人家的東西,既與西方拉開了距離,也為傳統增高增闊,戰術運用幫助他實現了戰略目標。
編輯:楊嵐
關鍵詞:設計 潘天壽 潘天壽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