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乳房再造找回美麗和尊嚴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會候任主任委員 欒 杰
整形是一項追求美麗的醫療工作,卻遭受不少詬病。1985年我從青島醫學院畢業后,在當地一家醫院做一名普外科醫生。但因為向往更有挑戰和創造性的工作,1988年我選擇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北京協和醫學院)整形外科攻讀博士,如今已在臨床工作33年。我很高興能看到整形外科有今天的發展,卻也無奈地面對著它的兩極分化。我想從乳房再造談起,與大家分享我在這一行業經歷的變化。
乳房再造為患者找回尊嚴
乳腺癌是最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之一,中國每年新發病例超27萬。隨著診療手段的進步,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顯著提高,但生存質量卻不一定有所保證。為了盡可能保住患者生命,乳房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切除。最早學習乳房再造時,我只是知道乳房切除術后的女性會出現焦慮、抑郁、性功能障礙等諸多身心問題。當我接觸的患者越來越多,才真正明白乳房再造不只是一種身體重建,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修復。
一位患者曾向我坦白,切除乳房后,她再也沒穿過低領和無袖衣服,還因自卑而逐漸疏離丈夫,夫妻關系變得緊張;另一位20多歲的女孩氣憤又委屈地向我哭訴:“我有大把青春,難道乳房不完整就沒資格談戀愛嗎?”一位60多歲的患者讓我印象最深,她不顧家人三番四次的阻攔,堅持做乳房再造,“他們都不能體會義乳掉出來的尷尬,我不僅沒了美,更沒了尊嚴?!?/p>
30年前,中國還沒有乳房再造技術,義乳是最常用的術后美化措施,也就是人工乳房。而現在,我們不僅能重建美觀的乳房,還能通過血管“接活”,讓再造的乳房擁有真實的外形和手感。隨著乳腺癌患者越來越年輕化,乳房再造的需求也大幅上升。以前好幾年都做不了幾例乳房再造手術,如今每年都有幾百例。但我國乳腺癌患者的乳房重建率仍不足3%,要知道,發達國家已超過30%。
受傳統觀念影響,不少患者不好意思表達“追求形體美”的愿望。而且乳腺癌治療費用高昂,乳房再造還要再花幾萬元錢,經濟壓力更大。有的患者即使因乳房缺損變得自卑、封閉,生活灰暗也堅持硬扛。大量醫學證據顯示,在切除乳房的同時或延期行乳房再造,不僅不影響預后,還可獲得良好的美容效果,促進術后心理康復。保住了生命就不能忽視生命的質量,遵循本心地活著最重要。
雖然,乳房再造手術的風險比心臟手術小,但技術復雜性完全不亞于心臟搭橋手術。乳房再造屬于整形外科三、四級手術,必須由具備整形外科資質的專業醫生來完成,目前全國能掌握乳房再造技術的整形外科醫生不過百人。如果由一些不具備資質的非專業整形外科醫生進行乳房再造手術,不僅效果不理想,還可能增加手術并發癥風險,破壞乳房再造的寶貴條件。看病都是一個道理——找各領域的專家來解決不同的問題,而不是找一個萬能“神醫”解決所有問題。選擇專業的整形外科醫生至關重要,否則寧可不做!
你的魅力在于獨特
數十年前,人們還羞于提起整形,大多數人認為整形沒有必要,表面美麗只是滿足虛榮心而已。但現在,“看臉時代”讓“顏值”成為個人競爭力之一,美容整形的需求越來越大,甚至十五六歲的高中生都把割雙眼皮當作一種需求。作為美容整形醫生,我非常理解大家對美麗的強烈向往,但還是想告訴大家:你的獨特,才是最美的樣子。
“你是最獨特的?!边@是美容整形外科第一節課教給我的。每個人的容貌獨一無二,這正是魅力所在。吸引力向來是來自差異,而非普遍。也許稍加改善,樣貌更有魅力,但一味追求千人一面,美便不復存在。尤其是未成年人,身體發育還未完全,過早追求形似某明星的美感,反而讓自己趨向普通。
如果你想整形,不妨先思考3個問題:如果給你兩張100元,一新一皺,你會因“皺”而舍棄其中一張嗎?如果只能要一張,你選哪張?如果是一張嶄新的10元和一張又臟又皺的100元,你選哪張?
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是:無論新舊,兩張100元肯定都要;只能要一張的話,肯定拿新的;10元當然抵不過100元的分量。同理,人的內在學識、能力等就好比100元代表的價值,不會因外表美丑而升值或貶損。和實力相當的人競爭時,外表可能是競爭力的有利因素;但如果實力遠高于對手,即使其貌不揚,也絕不會輸。內在價值永遠比外在重要,這個道理永遠不會變。
“美麗”行業背后為何不美麗
1985年,我剛開始從醫時,美容整形大多是為燒傷、體表畸形和先天體表器官、外觀畸形的患者做修復。如今在市場需求驅動下,美容外科專注于改善面貌、外觀,技術方面得到飛速發展。整形外科的專業化發展是一種進步,可背后也有很多問題令人憂慮。
首先,人才分布出現兩極化。這些年來,大量整形外科醫學生選擇美容外科作為就業方向,從事體表損傷修復方向的醫生正逐年減少。
其次,市場化發展讓美容整形行業亂象叢生。歸根結底,美容整形屬于侵入性治療,需要身體承受一定傷害。如果當作產品去推銷,極易出現過度醫療、醫療糾紛等問題。
不少沒有醫療美容資質的美容院、美容工作室、生活美容館等在市場中渾水摸魚,雇傭非專業人員、使用偽劣的美容產品,毫無顧忌地推銷整形方案,徹底模糊了“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的界限,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近年來,國家大力加強監管,但總有游走在灰色地帶的漏網之魚。
從事美容整形的醫生、機構要守住良心,加強自律,才能維護行業的持續發展。另外,我也呼吁國家能盡快建立??漆t師培養和認證體系,讓擁有相應執業資質的??漆t師去操作相應的專業治療,規范行業。
此外,部分因病而起的整形不在醫保范圍內,患者需自費。希望國家醫保制度關注因病而起的整形,將更多涉及到基礎醫療的項目納入醫保。
醫生最適合做科普
大概從2000年開始,我的實踐經驗逐漸豐富,開始在紙媒上發表科普文章,后來,機緣巧合之下擔任一檔科普電視欄目的主持人。很多人不理解,已是教授級別的我,手術一臺接一臺,何必花費大量精力做科普?
我舉個例子,乳房再造是一門新技術,將其納入乳腺癌綜合治療方案是一種多學科合作的醫學新理念。如果沒有人科普,患者如何了解并接受?在診室里,我一上午也許只能接診20位患者,但其他二十多萬需要乳房再造的患者又該如何獲取這些信息?
在知識獲取上,醫生與患者是不對等的。治療方法、理念溝通不暢,就可能出現醫患矛盾。信息時代的副作用下,太多偽科學和虛假信息的錯誤引導,更是加深了醫患之間的誤解。
“醫生做科普”,一方面,助力專業發聲;另一方面,通過信息互通,患者能對治療方案多幾分理解。因此,擁有專業背景的醫生是最適合做科普的人群之一,尤其是副教授、教授級別的,對醫學知識的把握更準確,信息更權威,也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相信。
學習健康知識不代表可以成為一名“醫生”,千萬不要盲目根據一些科普信息進行自我診斷,甚至治療。我更希望大家能通過科學知識,樹立健康生活理念。我曾問過一位營養師:“你真會按照食物推薦量飲食嗎?”他回答:“不會,但一定要了解。這樣才會有食物攝入量的概念,明白哪些多吃哪些少吃?!?/p>
其實,健康生活是用健康的理念去規劃生活,只要懂得均衡飲食、合理運動,躲開健康“雷區”,積極預防或尋求醫生幫助,這樣就足夠了。
醫患之間需要相互守護
最后,我還想說一點,有研究稱,中國的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醫患矛盾。我并不完全贊同,媒體為科普做出了很多貢獻,在報道醫生救死扶傷的精神、弘揚當代醫德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只不過,有一種導向應引起重視。例如,有的媒體會把醫生奉為“神醫”,把醫術評價為“妙手回春”,把治療高估為“藥到病除”。這種贊揚無形之中在“捧殺”醫生。
從學醫開始,我學到的第一個道理就是:醫學是一門在不斷發展的科學,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面對患者時,任何醫生都不敢保證一定“藥到病除”。對一些疾病的無能為力,并不是醫生在推卸責任,而是需要面對的事實。如果媒體過度宣傳,焦急情緒中的患者會將所有的生命安全托付給醫生,當醫生表現出無能為力時,必然會出現矛盾。
我常和患者說:“你相信我,咱們就一起‘走鋼絲’?!泵鎸V袤的生命世界,經驗再豐富的專家都非常渺小。醫患之間絕不是一場交易,我們更像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需要彼此信任,才能并肩作戰,一起走向最后的勝利。(本文由本報記者任琳賢整理)
編輯:趙彥
關鍵詞:乳房再造 美麗 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