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福建莆田:新型城鎮化讓農民“就近變市民”
新華社福州11月1日電(記者陳弘毅、林超)走進福建莆田市荔城區后黃社區,就走進了淳樸的農村生活與濃郁的歷史文化中。在一棵棵郁郁蔥蔥的荔枝樹、枇杷樹下,紅磚砌成的當地傳統民居古樸典雅,翹起的飛檐伸向藍天,既洋溢著濃濃的莆仙風味,又具有僑鄉南洋特色建筑風情。
資料圖
正值周末,在莆陽民俗文化館、家規家訓館、觀光采摘園、農事農趣體驗、農業科普基地,前來參觀游玩的自駕市民絡繹不絕。后黃傳統豆腐皮體驗作坊、紡紗織布、搓草繩、采摘等一系列民俗體驗休閑項目讓游客們樂在其中。
“后黃社區距離莆田城區只有10公里左右。這五年的時間里,我們見證著過去的后黃村逐漸和城市接軌,發展成了一個觀光旅游產業紅紅火火的社區,曾經的村民如今成了社區居民,過上了與城里人一樣的日子?!焙簏S社區黨支部書記許麗紅告訴記者。
前些年,和不少莆田市郊的農村一樣,后黃一半以上的人口進城務工、經商、求學,缺產業、缺人才、缺項目成了當時的后黃村發展的制約因素。
改變始于2014年。這一年,莆田獲批為全國首批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如何一改過去“農民進城”的單一思路,讓農民不離村就能通過就地產業升級,實現農村城市化,村民變成市民,達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的?針對莆田市域面積小,人口稠密,民間資本比較雄厚的現狀,五年來,莆田干部群眾通過努力,因地制宜地讓城鄉實現一體化發展,城鄉界限逐步“模糊”。
“后黃村的振興,走的是文化傳承模式。近年來,莆田在文化展示和傳承潛力大的村,大力保護好本村地域特有的民俗文化,包括古村落、古建筑等人文景觀,同時通過村企合作的方式,加以保護、傳承和開發,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共融共生?!逼翁锸邪l改委城鎮化推進科科長黃穎告訴記者。
許麗紅說,通過引入旅游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后黃社區已經擁有了一座30畝現代化溫控大棚及一百多畝果蔬種植采摘園以及配套的素食館和養殖基地,年產值近300萬元,周末人流量超7000人。與此同時,通往莆田市區的公交車以及公園、幼兒園、衛生服務站、文化站、社區超市、銀行網點等配套設施也逐步完善。居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位于莆田山區的澗口村曾經窮得被戲稱為“揭開鍋蓋番薯干、屋后座座禿頭山”。近五年來,通過拆舊復墾,新村建設,確權發證,澗口村已經實現了道路硬化、自來水到戶,路燈架設,加工企業入駐,這一“新型社區建設”模式正在條件相似的山區村內不斷復制;位于興化灣畔的傳統漁村山前村幾年以來利用土地流轉及土地確權發證政策,盤活并流轉了村里拋荒的3000多畝土地,將每年110萬元的土地租金收入用于基礎設施提升和壯大村集體經濟,“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成了山前村實現經濟發展、村民增收的一個良性循環。
莆田市委副書記程強說,五年來,莆田因地制宜地探索了沿海、山區、平原等不同區域的農村實現就近城鎮化、就地市民化的路徑。通過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建設,有力地帶動了特色產業的培育、新型社區的建設、配套功能的完善、農村面貌的改變、村財收入和農民收入的增加,探索出了一條規劃引領、產業支撐、設施配套、社區轉型、人興業茂的農民就地城鎮化發展路子。
“莆田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田園風光、都市生活’為主線,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51.8%提高到2017年的59.6%;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299元提高到16492元,”程強說。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莆田 城鎮 農民 社區 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