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胡玉萍: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胡玉萍
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也踏上新征程、面臨新任務。黨的十九大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部署。認真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是新征程上教育事業當有的新作為。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意義的事業。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一直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進教育改革,加快補齊教育短板,教育現代化加速推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資源。
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事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與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相適應,必須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繼續大力推動教育改革發展,使我國教育越辦越好、越辦越強。要辦好各級各類教育,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爭創世界一流的教育,提升我國國際教育的影響力。
改革創新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之源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創新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寶貴經驗,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育要發展,根本還要靠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教育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但隨著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教育治理任務越發艱巨,教育的不均衡不充分發展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仍然是服務于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只有大力推動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大力推進教育體制、制度、技術等方面的創新,破除一切不適應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才能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提質量、以改革增活力,使教育充滿蓬勃的生機和不竭的動力。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等等。
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是必然方向
新中國教育發展可分為不同階段,目前正處于教育實現由大到強的新階段。過去的教育發展曾以擴大資源、規模增長為主要特征,而新階段教育發展的目標轉變為以內涵式發展、質量提升為主要特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這些成績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表明了我國教育事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力的要求更高,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也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我國教育發展的重點從量的擴張轉變到質的提升是內在要求,是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必然選擇。注重質量提升的教育內涵式發展更需強調結構優化、質量提高和效益提升,新時代教育發展必須緊緊抓住提高質量這個關鍵,推動教育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促進區域、城鄉和各級各類教育均衡發展,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
讓人民滿意是教育事業發展的不懈追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意味著我們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廣泛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現實愿望。近年來,我們在促進區域、城鄉和各級各類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等,特別是在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但與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要堅持聚焦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千方百計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教育 發展 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