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全國政協“邊疆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專題考察報道:烏蘇里傳新歌
“阿朗赫赫尼那,阿朗赫赫尼那,阿朗赫赫尼那赫赫雷赫赫尼那,給根……”
一首《烏蘇里船歌》把遠在祖國最東北角的赫哲族從鮮有知曉,唱到基本家喻戶曉。9月上旬,全國政協無黨派人士界委員考察團來到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考察時,16名上至六旬老嫗下至六歲兒童的赫哲族群眾用民族語言共同唱起了這首歌的原始版本——民間小調《狩獵的哥哥回來了》,熟悉的旋律曲調,陌生的歌詞語句,讓考察團的每一位委員都聽得如癡如醉,一起和著悠揚的旋律唱了起來。
這一曲大合唱,考察團就見到了接近千分之三的赫哲族群眾。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總人口數為5354人。
“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這首歌曲耳熟能詳,歌詞里描繪的赫哲族千網漁獲的美好情景,就是大家對烏蘇里江流域,對這個人口極少民族的初步印象。”第一次來到赫哲人的家鄉,委員們感受到了邊疆人民的淳樸友善,歌聲傳遞出的民族風情和幸福滿懷,讓這個邊疆小鎮充滿了魅力和文化氣息。
除了重溫悠揚的船歌,委員們還第一次了解到了赫哲族的獨特說唱藝術——伊瑪堪,這種無樂器伴奏口述的說唱形式,對于沒有民族文字的赫哲族而言十分重要,千百年來這個人口極少民族的語言、信仰、民俗和生活習慣大多靠此世代相傳。
鄉親們表演節目的伊瑪堪傳習所,是赫哲族村民傳承學習伊瑪堪及赫哲族語言文化的場所。時光向前追溯兩年零三個月,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里,參觀了赫哲族民俗展,了解伊瑪堪以及赫哲族的傳統文化,并同學員一起演唱了《烏蘇里船歌》。
“我們當時表演了伊瑪堪片段,得到了總書記的贊揚,大家深受鼓舞,激動的心情無法用語言描述。”曾經與習總書記共唱船歌的一位赫哲族老人向考察團講起當時的場景興奮不已。
村里的干部介紹,如今伊瑪堪傳習所聲名大振,自發參加伊瑪堪學習的學員人數激增,村民們愈發積極踴躍地參加傳習所的學習。傳習所也成為了八岔村最重要的旅游景點,游客參觀絡繹不絕,不到200平方米的兩間小房間,已經累計接待游客超過4.2萬人。
“赫哲族人數雖少,卻是民族大花園里一朵獨特的花朵,按照習總書記的囑托,傳承保護好民族文化,對于夯實文化自信意義重大。”李衛常委說。當地的干部群眾也向考察團提出請求,希望全國政協能夠幫助協調國家相關部門給予更多的支持鼓勵,共同把“赫哲故里”的民俗文化品牌打響。
“現在村里的經濟發展狀況如何?鄉親們從事漁業生產的多,還是耕種土地的多?”揭新民委員關切地詢問村里的經濟發展情況。“現在村里有三大支柱產業——有機農產品綠色種植業、生態環保水產養殖業和赫哲風情民俗旅游業。在這三大產業的共同推動下,全村198戶500多人的生活越來越美好,農民的年人均收入已經超過2萬元。”
“船歌里唱的‘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的傳統漁業捕撈還有嗎?”黃廉熙委員問。“盡管已經不是赫哲人的主要生產方式,但是咱們的手藝還沒丟,只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母親河烏蘇里江,保護寶貴的漁業資源,如今更多地發展了淡水養殖業。”
告別八岔村的時刻到了,委員們依依不舍,大家排著隊與身著民族服飾的赫哲鄉親合影留念,幾位小朋友也活潑地走到委員們身邊,用赫哲語道上告別,再次唱起熟悉的歌曲“赫哲人走上幸福路,美好的日子萬萬年……”。
站在孩子們中間,宇如聰常委代表考察團勉勵大家:“希望你們在幸福的環境里好好學習,既要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又要學習好赫哲族的傳統文化,將來成為建設偉大祖國、傳播赫哲文化的棟梁之才,讓家鄉的面貌越來越美,把優美的船歌一代代傳唱下去,越傳越廣、越唱越新。”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赫哲族 全國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