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陪護父母難”呼喚養老服務社會化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1%的受訪青年擔心無法陪護父母,沒時間(68.1%)和人手不足(50.7%)被認為是陪護父母的主要困難。86.8%的受訪青年期待社會為年輕人陪護父母給予一定的支持。(9月6日《中國青年報》)
不可否認,“常回家看看”入法后,引發了職場人士因無假可休、分身乏術而可能被動違法的焦慮。基于此,多地規定獨生子女可休“陪護假”,釋放出了敬老愛老、傳承孝文化的善意。然而,“陪護假”雖好,卻難以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退一步講,即便是落實到位了,這短短的十幾天假,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父母長期的病癥折磨和情感落寞。正因如此,才會有91.1%的受訪青年擔心無法陪護父母。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人,占總人口的17.3%。表明我國已跑步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另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空巢和獨居老年人已經接近1億人,據統計,近四分之一老人有孤獨感,1.4%老年人有嚴重孤獨感;而空巢和獨居老人中,有嚴重孤獨感的比例高達5.12%;健康狀況越差的老人,孤獨感越強烈。可見,養老已經不僅僅年輕子女的問題,而是個社會福利問題,更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如此語境下,86.8%的受訪青年期待社會為年輕人陪護父母給予一定的支持,也是一種正當訴求,理應得到有關部門的積極回應。不可否認,家庭是法定養老主體和老年人養老的基本保障。然而,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推進,經濟社會的轉型,城鄉群眾生活方式的轉變,全社會正面臨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問題。與其讓老年人的生活全部依靠家庭和親情維系,不如建立和完善公共養老服務,改變群眾“養兒防老”的生育觀念和養老傳統。
換言之,子女“陪護父母難”,呼喚養老服務社會化。一方面,政府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完善社區養老設施配套建設,強化社區公共醫療服務,落實老年人相關補貼制度,著重解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問題。另一方面,發展和支持居家養老、互助養老、共享養老等模式,盡可能實現政府購買社工上門服務,擴大政府性服務的覆蓋面,并與無償服務的志愿者實行良性互動,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讓更多空巢和獨居老人得到及時照應和幫助。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養老 陪護父母難 呼喚 服務社 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