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委員講堂委員講堂
曹洪欣委員:推進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引起各界熱議,中醫藥領域人士在交流與學習講話精神中,更加堅定了以文化自信為基礎的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信心與決心,增強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弘揚新風正氣的責任感、使命感。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傳承人,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曹洪欣表示:“感到弘揚中醫藥文化、建設健康中國的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華文明寶庫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文化知識與經濟社會資源,凝聚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中醫藥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及其歷代名著的問世,既汲取當代中華文化的先進理念,又有機地結合對人的生命與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有效地保障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繁衍昌盛,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醫藥文化的歷史價值與作用
中醫藥根植于中華文化,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是中醫藥理論產生、形成與發展的基礎,深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是一種生命文化,是有關生命與疾病的認知文化。中醫藥理念與《周易》相通,注重人體“象”與“道”的把握,融入儒、釋、道文化精華,吸收歷代自然科學成果,形成人文、生命與疾病防治規律相融合的醫學知識體系。
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發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的總和,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認識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體系,是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的內在精神和學術基礎,充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與世界意義的精髓。如中醫認為人體內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天人合一”指自然界和人是一體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神統一”就是說人不是單獨存在的形體,還有“神、魂、魄、意、志”,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臟腑和調”即臟腑、氣血津液、經絡、體竅的協調平衡,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中醫診療理念不是對抗治療,而是講究中和、協調人與自然、形體與精神和臟腑氣血經絡平衡,調動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而防病治病。如中醫治療腫瘤,不僅是單純抗腫瘤,而且是調動人體正氣抑制腫瘤發展,實現帶瘤生存、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這是中醫藥文化和西醫治療理念的不同。
中醫藥文化貫穿于其理論與實踐中,如中醫學“治未病”的早期干預思想、以人為本的個體化診療模式,以及整體調節、扶正祛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觀念等在防病治病中具有療效確切、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進中醫藥文化知識的傳播,是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服務健康中國,維護人類健康,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
中醫藥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幾千年來中醫藥學不斷汲取歷代中華文化精華,有效與人的生命和疾病防治規律相結合,形成了人文與生命科學相融的系統整體的醫學知識體系。一方面理論與實踐至今有效地指導著人們的養生保健、防病治病;另一方面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從傳統走向現代過程中維護健康、抵御疾病的人文與科學智慧。
核心內容主要體現在:首先,中醫藥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寶貴資源。中醫藥學把中華優秀文化與健康維護的實踐有機結合,升華了中華文化內涵,形成鮮明的中醫藥文化特色。如生、長、壯、老、已的動態生命觀,陰平陽秘的平衡觀,以及整體調節、扶正祛邪、疏通經絡的治療法則等,有效地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其次,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防病治病實踐中,傳播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如“仁者壽”的道德健康理念、“醫乃仁術”的醫德觀、“大醫精誠”的職業追求等。第三,中醫藥是中西文明對話的窗口。西學東漸對中華文化的沖擊,民族文化自信與自覺喪失,中醫藥以包容的胸懷,通過中西匯通、中西醫結合吸取西醫科學理念,并沒有被西醫淹沒,在現代化時代,其理論與實踐不斷豐富發展,自覺走向世界,在服務人類健康中逐漸被世界人民認可而發揮其應有作用。第四,中醫藥是傳統知識創新的優勢領域。如青蒿素治療瘧疾對人類的貢獻——屠呦呦研究員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黃連素治療代謝性疾病等均源于中醫藥,中醫藥治療慢性病、疑難病、腫瘤與突發性疾病的作用,彰顯中醫藥知識創新的優勢領域。
發掘中醫藥精華為人類健康作貢獻
在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健康中國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機制,推進中醫藥知識保護、傳承與利用,堅持中醫藥主體發展與協同創新,不斷豐富發展中醫藥理論與實踐,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創新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模式,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維護健康與醫療保健需求。
運用傳統方法與現代科學技術發掘中醫藥寶庫精華,發揮中醫藥“治未病”養生養老、亞健康調理以及防治慢性病、疑難性疾病、突發傳染性疾病與疾病康復的優勢作用。推廣中醫藥文化知識,提高中醫藥知識的認知度,營造了解中醫藥、享受中醫藥的良好社會氛圍,引導民眾應用中醫藥防病治病的技術和方法,達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與不得大病重病的目的,使中醫藥在民眾養生保健與醫療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加強中醫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發新型文化產品,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促進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加強中醫藥文化普及基地建設,發揮新傳媒作用,在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疾病康復、旅游養老等方面,為民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推進中醫藥文化多元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立足國家利益,服務人類健康,以中醫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全面規劃中醫藥國際發展戰略,拓寬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領域與途徑,展示中醫藥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學性、特殊性及其與西醫藥的互補性,使中醫藥在服務人類健康中促進中華優秀文化的廣泛傳播。同時有計劃地在國外建設一批高水平中醫臨床基地,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持續傳播平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借助新媒體、國際會議等,促進中醫藥知識與中華優秀文化廣泛傳播。加強中醫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世界記憶工程的保護與利用,建設國家中醫藥博物館,推進《中華醫藏》編撰,著力培養一批臨床能力強、科研水平高、具有對外交流能力的人才隊伍,為中醫走向世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堅實基礎。
緊緊圍繞落實《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各項重點任務與主要措施,依靠《中醫藥法》,完善中醫藥文化全面發展的保障機制與措施,把中醫藥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精神落到實處。以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進中醫藥走向世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在服務人類健康中,形成文化認同與共識,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編輯:趙彥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學 創造性發展 政協委員 曹洪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