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快樂牛 定制瓜 椰糠栽——吉林西部地區的新農事
新華社長春8月9日電 題:快樂牛 定制瓜 椰糠栽——吉林西部地區的新農事
新華社記者陳俊 褚曉亮 張博宇
“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風吹白灰起,就是不打糧。”吉林省西部白城市地處科爾沁沙地邊緣,屬于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受長期土地風化、沙化、堿化影響,當地農業效益低下。在脫貧攻堅中,通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相對貧瘠的土地卻產出了高效益。走進這里,一樁樁新農事撲面而來。
一年四季吃鮮草的“快樂牛”
走進通榆縣什花道鄉大草場,苜蓿、燕麥織成望不到邊的綠毯,吸引行人不時駐足。滿眼的綠色讓人無法相信腳下曾經是一片鹽堿地。
這片草場是吉運農牧業公司的牧草基地,公司自養的近萬頭高端肉牛就是吃這里的牧草。“別小看這些牛,它們可是‘快樂牛’,四季都能吃到青草。”吉運農牧業公司總經理鄭海峰告訴記者。
兩年前,從什花道鄉走出來的創業者鄭海峰利用通榆縣異地扶貧搬遷政策,集中流轉了21萬畝土地,搞起大牧場,做了“放牛郎”。
包下這片鹽堿地后,鄭海峰對土壤進行了集中改良,實行全自動機械化管理。他種下的苜蓿草適應這里的土壤,不僅對鹽堿地治理有益,還可以供自己的牛場使用。他說:“今年每畝地打出600多公斤苜蓿草,一公頃算下來純利潤在八九千元。”
從草場上收割下來的青草直接被打成捆,經過專業的機器封壓,成為密封無氧的“保鮮食品”,冬季也能供牛食用。“一年四季吃鮮草,牛肉的品質才能好。”鄭海峰說。
鄭海峰養的牛不僅四季吃青草,還喝清水、聽音樂、曬太陽……他說:“高品質的牛就得這么養。”這里生產出的牛肉質量最高的可以在高端市場上賣到500元一公斤,而且供不應求。
“快樂牛”打破了鹽堿地的發展局限,讓人們看到原來鹽堿地里也能長出“金疙瘩”。正是土地規模經營、全鏈條產業延伸、現代化的管理,帶來了農業的高品質和高效益,創造了鹽堿地里的奇跡。
不進集市反倒賣大價錢的“定制瓜”
在白城市洮北區青山鎮的現代農業示范園里,74棟溫室大棚被劃分成不同的采摘體驗區,各色的文化長廊和景觀帶穿插其中,一個兼具農業生產和旅游觀光的“田園綜合體”已然成型。
在其中一棟大棚里,一顆顆金黃色的小西瓜在陽光照射下泛著誘人的光澤。承包園區的企業負責人劉興華告訴記者,這些西瓜賣到20元一斤,平均每個都在百元上下,專供游客采摘和定制。她說:“盡管價格比較高,但趕上旺季根本不夠賣。”
這片園區是當地政府整合扶貧項目建起的,園區的部分收益要用來為貧困戶分紅,并優先保證貧困戶到園區就業。劉興華承包園區后,一改過去批發進市場的銷售模式,利用線上銷售和線下互動,搞起互聯網、定制化銷售,平均每個大棚增收10萬余元。
談起增收的秘訣,劉興華告訴記者關鍵是“體驗”:“有了現場體驗,大家對我們的綠色產品比較信任。我們種的東西還有觀賞性,許多到園區采摘的人都喜歡在微信上‘曬’一下。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個定制客戶群。”
“以前我們賣菜都是一車車往集市送,現在是城里人跑到這兒一兜兜往家拿。”在園區打工的村民李河感慨地說,“想不到菜還能這么賣。”
“定制瓜”打破了傳統農產品的營銷模式,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這種變化的背后,是脫貧攻堅與現代農業的緊密結合,通過政府投入、企業租賃、效益分成,實現了多方共贏。
不缺地卻搞“椰糠栽”
最后一茬香瓜剛剛銷售一空,賈義就在大棚里馬不停蹄地給椰糠消毒、補養,為下一階段“無土栽培”柿子做準備。
賈義是白城市下轄大安市月亮泡鎮先進村的村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村子里整合扶貧資金建起多棟溫室大棚和冷棚。賈義作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承包了這些大棚。
種點什么呢?經過多方考察,賈義決定引用新技術,搞“無土栽培”。村民們覺得不可思議,怎么守著土地還要搞“無土栽培”?
賈義向記者介紹:“我們用的椰糠是海南產的,技術是江蘇傳過來的,一點不用農藥化肥,種出來的農作物既保證綠色健康,口味又很獨特。有了這些條件,無土栽培的作物要比在土地中種出來的貴很多。”
椰糠里種出來的農產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對于先進村的村民們來說,“椰糠栽”讓他們看到了致富的新路子。先進村黨支部書記連百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建一棟種植香瓜的溫室大棚占據不到一畝地,每年能有七八萬元的收入,是原來種玉米收入的十幾倍甚至更多。
“椰糠栽”打破了自然資源約束,讓祖祖輩輩在土地里“刨食”的農民腦洞大開:原來農業還可以這樣“玩”!嘗到了現代農業的甜頭,村里像賈義一樣的技術型農民越來越多了。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定制 椰糠 農事 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