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三伏貼”為啥這么火
厚植中醫發展的文化土壤,努力實現中醫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醫“流行”起來,為健康中國助力
入伏以來,許多人開始貼“三伏貼”,醫院貼敷患者絡繹不絕,一家子老少后頸上都貼著膏藥的情形也不鮮見。這種“冬病夏治”的手段能有眾多擁躉,著實讓老中醫們欣慰。
三伏貼受追捧的同時,也不乏質疑聲。有人說,冬病夏治根本不可能,像是在開玩笑,頂多算是安慰劑。的確,從西醫的角度看,冬病夏治講不通:病還沒發,何談治療?事實上,不僅是三伏貼,許多在西醫看來匪夷所思的事,作為異質醫學的中醫,都有一套講得通的理念、無數醫得好的案例。冬病夏治,就是冬天的病在夏天治。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慢性肺系等疾患,到了夏季三伏,經過中醫辨證,采用適當的防治方法,可以減少冬季發作,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當然,冬病夏治并不一定立竿見影,患者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三伏貼也不是“萬能貼”,無法包治百病,更不可想貼就貼。一些醫療機構來者不拒,將三伏貼適應證擴大,是很不負責任的。不僅“三伏貼”如此,中醫很多治療手段都講求徐徐而為、治根治本,切忌急功近利,須遵循辨證施治、因人而異的原則,不能肆意夸大某一味藥、某個方子的療效,醫療機構要跟廣大患者講清楚這一點。
貼三伏貼是醫療行為,一定要請專業醫生操作。而今人們熱追“三伏貼”,特別需要正規醫療機構撲下身子,安排人手,備足藥料,充分滿足百姓的就診需求,以防“李鬼”作亂。有關部門也要加強行業監管,嚴格適應證,杜絕禁忌證,處置好常見不良反應。如果藥料摻假、穴位不準,貼敷效果大打折扣事小,害大家舊病未去又惹上新病就糟了。
日前,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制定并發布了《2018年北京中醫藥“冬病夏治三伏貼”工作方案》,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提供三伏貼的服務行為。小小一枚“膏藥貼”,能讓監管機構作為專項工作來抓實,值得點個贊。
有意思的是,“三伏貼”熱,反映了中醫深厚的群眾基礎,也折射出中醫“現代化”的尷尬處境——三伏敷貼皮膚會起水泡,有人就說這是一種副作用,還有人擔心三伏貼有毒。其實,三伏貼也叫做發泡灸,起泡是很正常的;貼敷療法是經皮給藥,很少通過肝臟、腎臟代謝,毒副作用小。千百年的實踐,足以使三伏貼療效經得起檢驗。問題是,就像電影《刮痧》的劇情——由于文化差異,外國人容易對中醫產生誤解;少數國人對中醫的不解、質疑甚至否定,根源在于對傳統文化的生疏,缺乏對岐黃之術的客觀認識。消除文化上的“隔閡”,打通認識上的“梗阻”,非中醫藥一己之力所能及,需要用更大力度弘揚傳統文化,用文化厚植中醫藥發展的沃土,同時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從“供需”雙側輸入營養,為中醫藥這棵大樹固本培元,使之根深葉茂,蔭護更多人。
三伏貼火起來,并非偶然,這意味著中醫藥“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正越來越得到認可,它切合了世界醫學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中醫界應該好好研究三伏貼成為“時尚”的竅門。中醫能不能火起來,還是要在療效上做文章、下功夫,用好的療效贏得老百姓信任。未來還要努力實現中醫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醫“流行”起來,為健康中國助力。
編輯:趙彥
關鍵詞:三伏貼 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