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張洪春:腳踏實地成就大德仁醫

2018年08月08日 09:01 | 作者:郝雪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成功沒有捷徑可走,榮譽不會垂青偷奸耍滑之人,只有腳踏實地、勤奮好學、尊崇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加以大膽創新,并勇于擔當,從大局著眼,注重細節,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功業。——張洪春人物簡介:

張洪春,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保健部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

C20180808001-zx5

茂林修竹,石徑通幽,潺潺細流匯入一池碧水,微風拂過,水中欄桿倒映著盛開的夏蓮,恍惚間疑入畫中,若不是轉角處一位練太極的老伯身著的住院服提醒了記者,眼前的景象還真容易讓人忘卻這是病患集聚的中日友好醫院北院區。

一聲輕喚,打斷沉思,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保健部主任張洪春爽朗地笑著走來。

比翼齊飛:陪著夫人考碩士

“敦厚、善良,業務水平高,是一位大德良醫。”“講原則、顧大局,政治素質過硬,是一位信得過的好同志。”熟悉張洪春的人都這樣說。作為中日友好醫院保健部主任,張洪春在這個位子上已干了8年,他不僅以高超的醫術讓眾多患者安然康復,以周道細致的服務獲得好評,更以良好的政治素養獲得上級有關部門的信任和肯定。提起他獲得的種種榮譽,張洪春竟然有些羞赧地大笑著說,“如果不是當年陪著夫人考碩士,我現在可能在老家成為一名地方老中醫呢。”

據張洪春介紹,1980年,他16歲便考入山東中醫學院(現山東中醫藥大學前身)醫療系本科就讀。1985年大學畢業時,他拒絕了別人夢寐以求的留校機會,毅然回到父母身邊———圣人孟子的故里鄒縣(現鄒城市),在鄒縣人民醫院當了一名醫生,大學期間的戀人、同學李清霞也跟隨張洪春回到鄒縣,被分配到鄒縣中醫院工作,新婚燕爾的小夫妻在鄒縣生活工作三年后,妻子李清霞決心要考碩士研究生,愛妻心切的張洪春只好奉陪,兩個人一邊工作一邊學習,1988年,倆人雙雙考入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李清霞更是以當年北京中醫學院最好的成績被錄取,“我也稀里糊涂地考入了北京中醫學院就讀碩士研究生。”張洪春說。

北京中醫學院畢業后,張洪春被分配到中日友好醫院任職。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日友好醫院開院不久,急需大量人才,張洪春那一屆碩士畢業生被直接分配到中日友好醫院工作。雖然是北京中醫學院招收的研究生,但跟著學習的導師都是中日友好醫院的名醫,到中日醫院后開始從中醫肺脾科,西醫呼吸、心臟病、急診科,再到影像學、心電圖等專科進行大輪轉,并開始做課題。

師恩深重:高端平臺打開寬闊視野

從基層的縣醫院到先進的中日友好醫院工作,張洪春的眼界一下子被打開了,“那時候只是為了陪著夫人考研究生,沒想到自己也考上了,讀研期間明顯感覺到和基層的不同,平臺不一樣,身邊讀書學習與科研的氛圍,服務范圍也不一樣,如果在縣里,現在肯定也是個地方老中醫,但是恩師帶給我不一樣的視野,開闊了我的眼界。”談起自己的幾位恩師,張洪春語氣中充滿感恩與敬重。

張洪春的導師、國醫大師晁恩祥時任中日友好醫院第一任中醫處處長。晁老曾是北京中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1956年至1962年在北京中醫學院就讀,畢業后回到內蒙古,任內蒙古中醫院大內科主任,創辦中日友好醫院時,被選調到北京。

中日友好醫院建立初期的定位是中西醫結合為特色,因此,中日友好醫院的辦院方針一直是以中西醫結合為特色的現代化的綜合醫院,除了晁老以外,中日友好醫院還有幾位老中醫,都是德高望重的名家。一位是焦樹德先生,擅長類風濕性關節炎、呼吸病、心臟病;一位是印會河先生,擅長內科雜癥;一位是許潤三國醫大師,擅長中醫婦科,專治不孕不育。“許潤三國醫大師今年92歲高齡,人們稱他為‘送子觀音’。”張洪春介紹說,焦樹德先生主要診治風濕性關節炎,他最典型的成就是研發了中藥新藥“尪痹沖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焦老把自己研制的很多方子無償交給醫院和學會,后轉讓給第三方制藥廠,如“尪痹康復沖劑”等,上市后造福很多人。老中醫印會河先生,曾任中日友好醫院第一任中醫副院長,是從東直門醫院選調過來的,專門診治疑難雜癥。

年輕的張洪春,風雨不誤地跟著這些老中醫出診、抄方、記錄,業余時間仔細研讀并揣摸這些藥方,日積月累,光謄寫的方子就積累了一大摞。“現在講究循證醫學,與國際接軌,那時所有的科研都是從臨床經驗獲得,名老中醫們病案多,他們的臨床經驗非常難能可貴。”張洪春認為恩師們的診病理念和治療方法讓自己學會跳出傳統思維,在傳承的基礎上學會有所創新。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肝炎發病率位居全球前列,也曾是乙肝大國,乙肝嚴重后轉為肝硬化,導致肝腹水。張洪春說,印會河教授在治療肝腹水時有個最重要的觀點叫“開肺氣、利三焦”,傳統的中醫治療肝腹水一般會采用利尿、利水來治療,但印老獨辟蹊徑,為此法命名為“提壺揭蓋”,他認為肝腹水是肺的宣發肅降功能不好相關,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入宣肺氣、利三焦類藥,如冬花、桔梗,肺氣不宣了,水自然就下去了。“印老和焦老都是新中國成立前中醫學徒出身,當時西醫不像現在這么發達,沒有高等院校,主要是師承,這也是為什么中醫有分門分派的原因,傳承老師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能夠再向前發展,在某個問題的某個方面某個環節有他獨特的見解,這就是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中醫學院東直門醫院的王永炎就是師承方面的大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中風病人常常因為大便干、神志不清、喉中痰聲隆隆前來就診。王永炎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名老中醫董建華的高徒,他在師承董老的經驗基礎上,在治療中風領域發明創造了一套獨特的理論及治療方法應對這些病癥。他認為是痰熱腑實、濁毒損及腦脈導致,需化痰通腑泄熱,他的發明創造成果可喜,經后期逐漸完善,形成體系,并建立了完整的學科,中醫中風病學科也得已走在全國前列。

山東人豪爽、敦厚、有擔當的特性在張洪春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勤奮好學、腳踏實地、樂于助人,恩師晁老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很多事務性的工作也逐漸增長并鍛煉了他除業務以外的工作能力。

1988年,張洪春開始跟著晁老,參與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學術交流與組織建設的聯絡與協調,當時的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委員幾乎是一個省一位,全國一共30多位,路志正、焦樹德、張學文、張鏡人、步玉如等,這些都是大家,他們開會時,張洪春記錄,這些專家們的真知灼見以及對學科未來發展的見解影響了張洪春,也培養了張洪春的整體觀。從學會秘書、副秘書長、委員到常委,張洪春一路走來,腳踏實地,2010年,時任科研處處長的張洪春被調任“中日友好醫院保健辦主任”一職。

邊疆醫療:需沉下心來長時間助力

2000年,張洪春第一次作為志愿者,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縣醫院中醫科干了半年,那時他已是中日友好醫院呼吸科的副主任醫師。青海省大通縣是對口幫扶點,條件非常艱苦。“那里的人們為了節約資源,將煎著吃的中藥打成粉末沖著喝,為了節省也為了不浪費一分錢。”張洪春頗有些感慨。

那次對口支援,中日友好醫院一共去了婦科、兒科、普外、骨科、中醫科共五個人。張洪春一行剛到當地第一天,便為一個脾破裂患者實施了手術,為一名產婦做了剖腹產,實施了一例子宮切除術,而這之前,當地醫院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張洪春一行的到來不僅為當地患者解決了實際問題,還為他們減少了醫療開支,使醫院的病床使用率由不足59%快速提升到滿床。

張洪春針對地方病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制定治療處方,手把手培訓當地中醫科醫生,中醫科由無人就診迅速達到人頭攢動的狀態,很多人都來找北京的張大夫看慢支和哮喘病。經過半年多的幫扶帶,青海大通縣醫院的學科建設基本完善,服務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后續的幫扶過程中,我把當地醫生帶到北京學習,加入我們的學術組織,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張洪春坦言,想要真正解決基層醫療問題,光靠短期義診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必須沉下心來長時間助力,幫助地方捋順學科發展,培養一批能留得住的人才。“由于國家加大了對邊遠山區的醫療投入,很多地方的醫院硬件設施都建設得不錯,需要加大對醫療人才隊伍的建設,這除了國家政策導向外,還需要更多的醫務工作者加入進來,用愛心和時間陪伴并助力基層醫療人員的成長。”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張洪春 醫院 中日友好醫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