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為在線錢包加把“防盜鎖”
一些網絡借貸平臺以P2P(點對點網絡借貸)為名行詐騙之實,還將校園變成“撈金地”;一些金融服務平臺鉆監管缺位、信息不對稱的空子,虛假宣傳撈一筆就跑;一些金融服務平臺和APP安全系統不到位,給數據黑色產業鏈、黑客惡意攻擊可乘之機……近來,網銀、手機銀行以及小額貸款、投資理財等面向個人消費者的在線金融服務,在方便公眾生活的同時,也不幸淪為網絡詐騙“重災區”。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不健康發展引起多方重視,金融監管持續發力。日前,《國務院關于開展2018年國務院大督查的通知》公布,重點督查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情況;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情況。
對公眾而言,互聯網金融服務存在哪些需要警惕的陷阱?互聯網時代如何守好我們的“錢袋子”?記者展開調查。
上演障眼法 打出擦邊球
三成平臺“問題網貸”令人憂
扮演投資分析師與收益客戶,為受害人“私人訂制”詐騙微信群,設計虛假網絡黃金交易平臺,撈夠不義之財立即消失……近日,上海奉賢警方破獲一起涉案金額高達千萬元的網絡“炒黃金”詐騙案。據了解,一名受害人不到3個月被騙100多萬元,誘騙其不斷投資的50多人微信群里,除這名受害人之外竟全是騙子。
近年來,打著各種名目和噱頭的“互聯網金融投資項目”,被頻頻用來編造“騙錢好故事”。區塊鏈、虛擬貨幣等新事物,剛一升溫就被不法分子盯上。
上半年,廣東深圳南山警方通報了一起“蹭”虛擬貨幣熱度的集資詐騙案。涉案虛擬貨幣“普銀幣”自稱以百億藏茶作抵押,在深圳某區塊鏈公司官網和P2P平臺上發行,公司宣稱投資人可將普銀幣放到指定虛擬交易平臺上買賣以賺取差價。當大量投資人入場后,公司通過幕后操縱令普銀幣價值縮水。
此外,形形色色的“障眼法”“擦邊球”不斷上演:通過網站或APP向投資人融資,再把錢配置到各類網貸平臺,網貸平臺從中收取管理費;養老金融項目許以未來免費住養老院還能拿利息的美好生活,套牢老人不小的投資后迅速消失……《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達1931家,相比2016年底減少517家,2017年問題平臺數量占比33.49%。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認為,一方面,依托于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金融科技的高速發展,資金需求者與資金提供者聯系更直接;另一方面,社會金融普惠程度較低,投資者缺乏良好的投資渠道容易“亂投醫”。
“互聯網金融本質還是金融,互聯網的出現只是提供了更高效的運營工具。市場上個人投資者信息解讀意愿低、風險定價能力弱的現狀沒有改變,極易成為金融欺詐的對象。”上海政法學院經濟法學院副教授陳穎健說。
政府監管早已出手。2016年以來,國辦要求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行動,各地公安機關已立案1390起,不合規業務規模壓降4265億元。下一階段,相關部門將再用1到2年時間繼續推進專項整治,并初步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監管制度體系。
夸大高收益 隱匿高風險
網絡金融“美麗謊言”日漸多
幾天前,浙江一家金融信息服務公司旗下互聯網理財服務平臺,發布項目逾期公告稱準備清盤,這意味著投進平臺的錢很難拿回了。該平臺曾打出“銀行剛性兌付、國有企業擔保資金安全、已實現銀行資金存管、平臺不碰資金”等宣傳標語。種種跡象表明該平臺可能涉嫌虛假宣傳、標的造假等問題。一些投資人后悔地說,光看平臺的宣傳信息吃了虧。
一些金融服務平臺在募集資金的時候,片面夸大投資收益性和安全性,通過超出正常水平的收益承諾等“誘人”宣傳,掩蓋投資高風險。有的在平臺官網或APP顯著位置標注“穩健高收益”“國資控股”等內容,收益率動輒在15%甚至20%以上;有的打出“消費金融創新,消費全返”的廣告,讓人不由頭腦發熱。不少網友反映,最終并沒有得到所謂高額收益,甚至還損失了正常的利息。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劉曉蕾提醒,最值得警惕的雷區就是“高回報”“免費”“穩賺不賠”“保底”等字眼。正常經營范圍內,高回報往往意味著高風險,如果某個平臺在強調高回報而沒有高風險,基本可以斷定它是騙人的。
來自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的監測顯示,今年以來,含虛假宣傳信息的金融網站呈現出增加趨勢,截至6月底已超過3900個。
一些從業者告訴記者,互聯網金融的隱形門檻本應非常高,但現狀卻是有的企業沒有能力經營金融業務,有的嚴格意義上不屬于互聯網金融企業,但都在創新名義下進入金融行當。
“監管部門制定互聯網金融平臺監管規則時,要重視規范產品推介,比如對個人投資者特殊保護、風險警示規則等,并嚴格設定競價廣告門檻。”陳穎健建議,應積極發揮高科技在金融監管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更好更有效的金融風險防范體系。
監測應發力 風控需到位
平臺數據用戶隱私“雙保險”
去年9月,山東某投資公司的理財網站在跳轉至第三方支付網站時因存有技術漏洞,黑客在網站注冊并充值1元,借助某種軟件劫取數據包、篡改數據,使得系統誤認為其賬戶內有20萬元資金,如此反復操作并提現,該網站3小時內被“坑”走1800萬元。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核心在于數據與信息,而行業大量數據信息無法被監管部門在第一時間觸及,‘時間差’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導致數據造假、數據偽報、數據泄露等隱患,引發數據黑色產業、惡意攻擊等問題。”楊東表示。
《2017年我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態勢綜述》顯示,對1000余家互聯網金融網站進行安全評估,發現包括敏感信息泄露等在內的400余個高危漏洞。同時,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移動APP存在1000多個安全漏洞。
護好錢袋子,監測預警理應更好發力。去年12月,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獲國家發改委批復立項,實時監測和預警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運行異常和安全風險。截至今年6月底,該平臺已發現超3100個互聯網金融網站和APP漏洞,監測到針對互聯網金融網站的攻擊124萬次。
一些從業者已有所行動。螞蟻金服率先設立首席隱私官及專門的隱私辦公室,對新上線的產品或功能進行專門評估時,隱私辦具有一票否決權;支付寶研發的智能風控引擎日均協助警方打擊涉嫌欺詐賬戶近1萬個。
平臺數據和用戶隱私需加雙保險。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建議,互聯網金融平臺應建立完備的安全保障體系,既要筑牢數據信息保護安全閥,又要避免侵擾用戶隱私,在用戶信息收集、保存和使用上應遵循適當且必要、規范且安全、合理且明示原則。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金融 平臺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