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中國故事最生動的講述者是事實本身
最近,一名美國網友分享了自己眼中的中國與西方媒體筆下的中國,引發許多“歪果仁”的共鳴。不少老外現身說法:有人說即便中國小城市公共交通的現代化程度都堪比美國大都市,也有人引用數據說該撕掉中國“山寨大國”的標簽,因為這里的研發支出占全球的20%,僅低于美國……
百聞不如一見。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工作、生活、旅游,實地探究后恍然發現印象中國與現實中國大相徑庭。一來,中國的現狀并不像西方媒體宣傳的那么糟,城市環境、公共服務絲毫不遜色于西方國家。二來,很多方面實則已經把西方國家甩在了后頭。比如,便捷的網購系統,買東西只需“掃一掃”;發達的高鐵網絡,“早上廣東喝早茶、晚上北京吃烤鴨”不是夢……如此種種,無不讓當初因媒體報道而對中國“不抱期待”的老外刷新認知、嘖嘖稱贊。前幾天,因笑談“中國的開水厲害得不得了”而走紅網絡的意大利留學生,更是在畢業典禮上毫不吝言對中國印象的轉變,“來到中國發現這個地方太好了,這兒的機會比歐洲多。”
其實,西方媒體的傲慢與偏見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這么多年來,戴著有色眼鏡的他們,不知道生產出了多少讓人啼笑皆非的言論。比如,中醫成了“中國人愛喝有毒草藥”,中國女性“依然地位低下要裹小腳”,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開車,等等。種種抹黑報道,扭曲了不少外國人對中國的認知。而今天,越來越多外國人開始擺脫西方媒體勾勒的陳舊認知框框,轉而被中國圈粉,成了“宣傳大使”,為何?當然不是西方媒體的報道風格集體轉向了,恐怕也不是中國的外宣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而是中國實實在在的發展,一個個具象的成果刷新了他們的認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歪果仁”對中國印象的轉變印證了這句老話。很大程度上,中國故事也好,中國形象也罷,既是“講”出來的,更是腳踏實地發展出來的。當硬實力與日俱增,國際影響力、文化感召力等軟實力自然水漲船高。過去,我們一直苦于國際傳播格局的“西強東弱”,也常常陷入有理說不出或說了傳不開的被動境地。這種尷尬,固然有自身傳播能力不足、外部蓄意扭曲的因素,但根子恐怕在于當時的國家實力尚顯不足。隨著中國發展有了“歷史性轉變”,世界看中國的眼光自然變得逐漸客觀乃至“刮目相看”。
對外如此,對內亦然。近日,臺灣親綠智庫“臺灣民意基金會”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臺灣成年人有49%對大陸有好感,首次超過對大陸反感的比例。而民意逆轉的背后,恰是兩岸實力的懸殊對比:島內經濟萎靡、一地雞毛,大陸充滿活力、蒸蒸日上。
舊邦新命,彌久而常青。中國故事的講述、中國形象的打造永遠在路上。持續奮斗、提升國力,積極創新、講好故事,才能引導更多人客觀理性地認識中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中國 故事 國故 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