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清水塘對話魯爾區——老工業區改造的中德對比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財經觀察:清水塘對話魯爾區——老工業區改造的中德對比
新華社記者 陽建 朱晟 孫鷗夢
萊茵河畔,高聳的煙囪、彌漫的煤塵、斑駁的廠房,定格了昔日的德國魯爾工業區。如今,產煤煉鋼的時代早已過去,魯爾工業區已轉型成為環境優美、高科技聚集的創新經濟區,擁有享譽世界的工業文化遺跡。
19世紀中葉開始,依靠區位優勢和采礦、鋼鐵、化學等重工業興起,位于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北威州)的魯爾區,崛起為全球最大的傳統工業區。這里出現了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城鎮集聚區,形成了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著名工業城市。
一百多年后,中國中部城市株洲,湘江岸邊的清水塘地區,冶煉、化工、建材、火力發電等重化工企業紛至沓來。肩負振興新中國工業使命,清水塘發展成為類似魯爾區的工業聚集區:本世紀初,該地區工廠數量已達約250家,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有色金屬重要生產基地,生產高峰期年產值達256億元人民幣。
然而,工業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德國作家海因里希·伯爾曾這樣形容魯爾區:“沿岸化工廠林立的萊茵河,猶如一種由六萬多種不同化學藥品調制成的雞尾酒?!?/p>
西有“雞尾酒”,東有“龍須溝”。重工業聚集的株洲清水塘地區曾經五顏六色的污水橫流,仿佛一條條“龍須溝”。株洲曾進入全國十大污染城市行列,“黑乎乎、灰蒙蒙”是株洲當年的景象。
改變,是魯爾區多個城市管理者的一致心聲。自1968年德國北威州出臺《1968-1973魯爾發展綱要》以來,魯爾區轉型升級經歷了再工業化、新興工業化、區域改造一體化和產業結構多元化四個階段。
當地政府于1979年出臺《魯爾行動計劃》,改變資助方向,扶持新興產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魯爾區的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經濟”工業蓬勃成長,且發展速度領先于德國其他地區。
隨著清理改造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魯爾區逐步轉變為以煤炭和鋼鐵生產為基礎、以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產業技術為龍頭、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的新型經濟區。
而清水塘老工業區也曾面臨著跟魯爾區同樣的環保壓力和產業轉型壓力。為了還株洲人民一口真正的“清水塘”,株洲市背水一戰,于2013年下定決心對清水塘實施整體搬遷改造,全面升級產業結構。
“關、停、并、轉”,一根根煙囪應聲倒下,清水塘地區一邊淘汰污染落后產能,一邊治理污染。截至2017年底,該區域內幾乎所有落后污染企業全部關停到位。
“不能把企業一關了之,使其變成一座空城?!敝曛奘性谧觥皽p法”的同時也做“加法”,及時在該區域內導入綠色產業、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結構“騰籠換鳥”。這一做法與魯爾區異曲同工,后者在原有工業土地上建立新的商業、服務園區和技術中心。
“修舊如初”和引入文化藝術是魯爾區改造的一大特點,很多工業遺跡被轉換成博物館、露天音樂廣場、居住生活空間。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就是將原來的廠房、設備變成城市景觀,人們可參觀冶煉全過程,品味曾經的工業記憶。目前,魯爾區已擁有約200座博物館、120家劇院、100個音樂廳、250個文化節、數十所高校和研究所,有的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以魯爾區為樣板和目標,清水塘正借鑒德國的成功經驗,規劃建設總面積約3500畝的清水塘工業遺址公園。該方案以保護清水塘的工業歷史文化價值、留住城市記憶為宗旨,精心打造集旅游觀光、博覽會展、體育運動、文化休閑、文創辦公、兒童娛樂、特色商業于一體的工業文化主題休閑公園。目前,株洲市文物部門已牽頭調查登錄118處具有重要歷史、科技、藝術與社會價值的工業遺產。
清水塘地區還計劃保留一兩根煙囪,把它們改造成為可供人們休閑的場所或觀賞的景觀,留住這座工業城市的文化印記,讓工業遺跡與現代文明不斷碰撞、交相輝映。
夏初,從湘江西岸往東望去,映入眼簾的不再是林立的煙囪、殘敗的工廠,而是一塊塊平整的綠地,一棟棟現代化辦公樓……清水塘老工業區正在不斷的改造升級中“變綠”,猶如魯爾區一般,日漸煥發生機與活力。(參與記者:歐陽為、朱俊清)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魯爾 清水 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