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供大于求導致價格低 蒜農該如何走出“蒜周期”?
蒜農如何走出“蒜周期”(產業振興)
——來自大蒜之鄉河南中牟縣的調查
蒜價漲了,引發種蒜熱;價格低了,導致賣蒜難。今年大蒜價格走低,蒜鄉農民面臨難題。蒜農如何跳出“蒜周期”,產業如何健康發展?日前記者到全國大蒜之鄉河南中牟縣進行了調查。
種多種少誰說了算?
跟風種植,供大于求價格低,應多發揮大數據預警作用
這些天,中牟縣韓寺鎮大洪村的蒜農燕芳,開著電動三輪打仗似的在村頭和農田之間跑。
“今年種蒜肯定虧了,得趕緊賣,少賠點兒。”燕芳說著趕回地里,抱蒜裝車,拉往村頭,賣給客商。旁邊,雇來的挖蒜工一個個蹲著身子,拿著鐵鏟,麻利地挖蒜、打捆。
燕芳算了一筆賬:一棵蒜賣0.08元,每畝產蒜2.5萬—2.8萬棵,能賣2000多元。成本呢?以一畝地計算,蒜種700多元,上化肥、澆水200元,雇人種蒜、鋪地膜500元,雇人挖蒜600元,算下來超過2000元。“可別忘了,沒算我大半年的人工錢。種4畝蒜,流轉3畝地,每畝每年1200元,也搭進去了。”燕芳說。
中牟的早熟蒜從4月初上市,地頭收購價從每斤1.6元降到0.5元。4月22日—27日,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城內的鮮蒜均價為每斤0.55元,比起上一周,跌幅近26.67%。
“往年的早熟蒜每斤賣2.5—3元,現價是2015年以來最低的。”中牟縣冷藏保鮮協會會長劉少臣說。大蒜價格低迷,主因是種植面積增加,供大于求。大蒜市場流傳一句話:“高一年,低三年,穩三年”。2016年大蒜價格走高,提升了種蒜積極性。今年初,中牟冷藏保鮮協會成員走訪25天,得出一串統計數字:2017年,河南省大蒜種植面積超過220萬畝,全國達到580萬畝,比2015年增加了40%。
中牟縣農委高級農藝師王素梅說,2015年中牟縣種大蒜28.5萬畝;今年種植面積34.4萬畝。“中牟蒜田基本穩定在30萬畝左右。可周邊地市的種蒜面積持續增加,市場趨于過剩。”
“云南、四川的鮮蒜運到河南,既新鮮,價又低,對本地冷庫存蒜的沖擊最大。”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城常務副總經理李森說。
種多種少要看市場,能否有效調控?
“分散經營,政府不好干預。”中牟洪潤瓜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洪昆說,種蒜比較效益高,技術門檻低,農民愿意種。“按正常行情,一畝蒜可收入五六千元。許多蒜農覺得,今年明年虧了,后年賺回來,照樣夠本。”
統計滯后,缺乏預警能力。“大蒜種下去,數據才上來。即便種得多了,也不能拔掉。”王素梅認為,大蒜的價格與面積、天氣、國際市場密切相關。種的面積大,遇到陰雨天、病蟲害,不一定產量高,價格也未必低,所以難引導。
李森認為,萬邦保存近10年的蒜價數據,只是蒜農很少關注、分析。“應充分利用現有數據,建立大數據平臺,及時反饋需求端的數據,引導農民適度種植。組織專家分析、宣傳,破解市場與供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種出來往哪兒賣?
網上銷、農超接,多途徑暢通銷售,減少中間環節
距新鄭機場不過30公里的倉庫中,工人們正將一袋袋沾著泥土的鮮蒜送入自動化的分揀機,飽滿的蒜頭打包、裝箱,進入物流網,發至全國各地。
這是農貿商人張銀杰的倉庫。這位80后農民發現今年大蒜難銷,便找到電商企業拼多多,4月25日,拼多多上線“一起拼農貨”,以每斤高于市場價0.15元的價格,收購中牟546名貧困戶的2000多畝大蒜。上線當天賣掉33萬斤,為貧困戶增收100多萬元。
“通過電商平臺,一方面把消費者的訂單集中起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把倉儲物流中心建在產地,從地頭收購,到車間分揀、發貨給消費者,省去大宗批發、菜攤零售等中間環節,降低了交易費用。”張銀杰說。
專家分析,大蒜是調味品,短時間內網上銷量大增,說明消費者認可了產地直銷模式,這對農產品電商是個好消息。但推動農產品“觸網”,當下最缺的是懂電商、懂農業、懂品牌又扎根農村的“新農人”。
眼下,中牟賣蒜更多依靠客商上門收購。在大洪村頭,記者見到客商于澤安。他說,一棵蒜收0.08元,賣0.11元。從中牟拉到北京周邊,運費6000元,每車利潤2000元。“比起去年,每棵蒜少賣4分錢,賺得少,風險大,很多商戶不愿來。”于澤安說。
“讓蒜農揪心的是,大蒜的價錢越低,收蒜的人越少,越往下壓價。”洪昆說,往年這個時候,客商到村里一指蒜地就包下,每畝給蒜農6000元,挖蒜、損耗、后茬澆水全不用蒜農管。今年,每畝1000元都沒人包地。進村的貨車往年一天10多輛,現在只有一兩輛。
賣到交易市場,是蒜農的另一選擇。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城地處中牟,增開交易專區,支持銷售蒜薹、大蒜。鄭庵鎮賈莊村的張貴喜騎著三輪跑了5里路,一早來到市場。到下午,批發賣掉885斤蒜頭,每斤0.7元,共619.5元。“我賣蒜,先修剪、去泥、裝袋,所以賣的價高。很多人自己干嫌麻煩,雇人精加工,1斤蒜要3毛錢。當蒜價每斤3元時,這么做有賺頭。現在每斤5毛錢,再花錢精加工,賠得更多。”
作為合作社負責人,洪昆最盼農超對接,減少中間環節,賣個好價錢。他覺得,別看地頭價便宜,到了城里的菜場、超市,蒜價仍不低,原因在于中間商層層加價。如果超市與大蒜合作社聯手,就既能讓蒜農多賣錢,又能讓市民少花錢。
蒜農咋掙穩當錢?
期望上特色農業保險,引導差異化種植,扶持深加工
從長遠看,如何讓蒜農掙上穩當錢?
“設立大蒜種植保險,可增強抗風險能力。”王素梅認為,鄭州市農委與保險公司洽談,從明年開始,針對全市10項主導農產品,開展農業保險業務,中牟縣的大蒜、西瓜品種入圍。采訪中,多位蒜農表示,如果每畝地的保險費用不高,又能確保合理的收益,愿意購買這項保險。
“特色農業保險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災害損失險,一是保本險。眼下,保本險已經展開前期工作。”中國人壽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中牟分公司經理張海寬說。
冷庫存儲,延長銷售時間,是中牟蒜農、蒜商提高收益的辦法。目前,中牟縣有2800多名大蒜經紀人,142家冷庫儲蒜戶,冷庫可儲量48萬噸。中牟縣平均年產蒜薹、大蒜30多萬噸。去年,冷藏大蒜18萬噸、蒜薹10萬噸。此外,冷庫面向附近的杞縣、尉氏等縣收儲大蒜。
業內人士認為,發展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記者了解到,中牟原有兩家大蒜深加工企業,其中一家因為環保問題被關停,剩下的一家加工能力有限。劉少臣說:“缺少專門的產業園,沒有大型龍頭企業,制約大蒜深加工。”
“蒜片、蒜油、蒜粉在歐美市場較為走俏,在亞洲的認可度低,銷量有限。同時,大蒜深加工企業投資大,環保要求嚴,縣里沒有重點發展。”中牟縣一名負責人說。
“從蒜農利益的角度考慮,深加工必不可少。”劉少臣認為,引入大型深加工企業,生產的蒜片可以放6年,而冷藏大蒜最多存2年。深加工企業不但可以做大“蒜文章”,還可以加工洋蔥、紅蘿卜等品種,服務更多農戶。
打好健康牌,可提高附加值。中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規模種蒜。“中牟大白蒜”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出口量一度達全國1/3。然而,當地沒有知名大蒜企業品牌。“應該在地理標志產品的基礎上,突出無公害、綠色品質、品牌。同時,引導農民差異化種植,減小價格波動的影響。”李森說。
建設大數據平臺,電商可以起到助推作用。電商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介紹,企業平臺聚起3億用戶的消費大數據信息,經過處理,區域喜好、采購單量、品類需求等信息可以直達產地。從去年開始,公司在湖北等地聯合商家,利用數據指導貧困戶,改善種養殖結構,增加農民收入。
本報記者 馬躍峰
編輯:秦云
關鍵詞:大蒜 蒜農 蒜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