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從“器不如人”到“中國制造”,為中國軍工點贊!

2018年04月18日 09:29 |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原標題:為中國軍工點贊!——從一部國產電影看“中國版”的軍工制造

前段時間,電影《厲害了,我的國》在全國熱映,瞬間引起國人關注。鏡頭掠過,高鐵馳騁跑出“中國速度”、港珠澳大橋橫亙滄海、蒼穹之上現“悟空”、深海之下有“蛟龍”……這些年,軍工領域吐故納新、百花齊放,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偉力、創新的魅力,令國人由衷贊嘆:“厲害了,中國軍工!”

國家發展,離不開軍隊發揮保障作用。當異國燃起戰火,中國軍艦迅速駛進港口,將戰火硝煙阻擋在視野之外。“祖國派軍艦接親人回家!”成為影片里中華崛起的點睛之筆。

一般而言,衡量一支軍隊的實力,武器裝備是最直觀的視角。這五年,我國國防科技領域成果豐碩,一大批高精尖武器裝備呈井噴之勢洶涌而來。影片中,氣勢磅礴的武器裝備畫面讓觀眾連連贊嘆,這些國之重器的亮相折射出軍工戰線自信開放的風采。

“器不如人”成為歷史

曾幾何時,中國制造一度被貼上“山寨”“劣質”的標簽,“器不如人”的歷史深深刺痛了國人的心。在一代代軍工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國制造”實現了從模仿到超越的破繭成蝶,以一張全新的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國制造”的強大力量。

循著遙遠的天際線眺望,C919青云直上、AG600御風而起、運-20魚躍龍門,中國大飛機“三大主力”在影片《厲害了,我的國》中勝利“會師”。極目蒼穹,碧空下盡是國產戰機振翅高飛的身影,從起步到騰飛,一個自信的航空大國正朝著強國偉業蓄勢進發。

隨著鏡頭延伸,萬頃波濤之上,汽笛聲響徹云霄,彩帶迎風鼓蕩,首艘國產航母出塢下水,“遼寧號”航母從此不再孤單。從改造到建造,短短數年間,曾經的藍圖成為眼前實景,國產艦艇“下餃子”速度的背后,是中國船舶制造業的長足進步。

與三軍將士同框出鏡,影片中,在慶祝建軍90周年閱兵現場,22輛99A主戰坦克全部按照實戰要求進入戰斗狀態,行進在陸上作戰群最前列,主戰坦克的升級換代見證了中國陸軍的跨越發展,意味著陸軍開始從機械化向數字化跨越;殲-20戰機首次以三機編隊的臨戰姿態在朱日和基地上空劃出壯美航跡。相比之前的勝利日大閱兵,這次閱兵新型裝備占了近一半,短短兩年間,“中國制造”讓世人刮目相看。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從太空到深海,處處可見五星紅旗的身影。量子通信領跑全球、載人航天屢建新功、中國“天眼”探秘宇宙、“蛟龍”號創世界最大下潛深度紀錄……接踵而來的科技創新突破,離不開中國軍工人的默默耕耘。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那些巧奪天工的構想,來自群峰競秀的科研專家群體。從萬里歸國、奉獻大漠,為我國鑄造“核盾牌”的著名物理學家程開甲院士,到用不竭的智慧助力海軍走向深藍,讓中國海軍驅逐艦進入導彈時代的潘鏡芙院士;從隱姓埋名30年,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的黃旭華院士,到傾注心血鍛造“海上飛鯊”,奮戰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殲-15艦載機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正是這些夙興夜寐的國之棟梁,托舉起國防軍工的鋼鐵脊梁。

一流的創意,需要一流的工匠人來實現。有“獨臂焊俠”之稱的兵器工業集團首席技師盧仁峰,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苦練裝甲車車體焊接技術,實現了“車體焊接滴水不漏”;專注航空發動機維修的專家張永光,手工修復的產品精度達0.001毫米,被比作“微生物實驗”;被稱為“火藥雕刻師”的高級技師徐立平,面對高危職業履險如夷,經過他雙手整形的航天發動機固體動力燃料藥面誤差甚至小于機械作業。

崇高的事業,需要榜樣的引領。無須奢談境界,不必堆砌辭藻,影片《厲害了,我的國》中,運載火箭平臺下那醒目的標語說出了軍工人的心聲:“擼起袖子加油干,開拓創新攀高峰。”他們的信仰與智慧,讓我軍“器不如人”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讓軍隊“走出去”底氣更足

在央視2018年“感動中國”頒獎晚會上,空軍航空兵某團團長劉銳走上領獎臺。近年來,劉銳與戰友駕駛轟-6K “戰神”轟炸機空巡黃巖島、西出太平洋,被譽為強軍興軍的“銳一代”。

或許有人不知道劉銳,但一定見過那幅轟-6K南海戰巡飛越黃巖島的照片。他駕駛龐大的轟-6K戰機在空中與海上的黃巖島同框共景,燃爆網絡,網友一片喝彩。

“國家的利益需求在哪里,‘戰神’的威懾力就必須到哪里!”為維護國家利益,劉銳和戰友們朝著星辰大海勇敢進發。對他們來講,脫胎換骨的轟-6K 是決勝空天的底氣所在。重器在手,使命在肩,他們有足夠的信心,讓“戰神”飛得更高更遠。

無獨有偶。去年3月的國防部新聞發布會上,在回應有關日本炒作“中國海軍通過宮古海峽國際水道駛向太平洋”的提問時,發言人吳謙鎮定地回答:“也許是因為以往中國軍艦過宮古海峽過少了,那么今后我們多過幾次,日方習慣了,也就好了。”

“習慣就好”這樣的回答仿佛輕描淡寫,卻字字千鈞。從也門撤僑到亞丁灣索馬里護航,從抗擊埃博拉疫情到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我軍一系列海外行動彰顯了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時代需要一支與大國地位相稱的軍隊,影片中我海軍航母編隊在大洋上劈波斬浪,“飛鯊”艦載機乘風蹈海的畫面,就是中國海軍走向深藍的真實寫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武器裝備是國家工業制造水平最好的試金石。“彩虹”無人機享譽全球、VT-4主戰坦克贏得海外大單、直-19E出口型武裝直升機首飛成功、山鷹外貿飛機總裝下線……憑借日趨精密的技術水平和完備的工業生產體系,國產武器裝備走向海外的底氣更足。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這些性能優異的武器裝備背后,是日益強大的國防工業實力作支撐。能鍛造大飛機、航母、高鐵重要部件的8萬噸模鍛壓機、能吊起美軍千噸驅逐艦的起吊機、能吊裝英國航母的巨型龍門吊……這些國寶級設備在影片中不斷出現。這些令世人矚目的設備昭示,我們不僅實現了自主研發,而且取得了世界領先。

2016年的中國航展上,兩架殲-20戰機凌空起舞,精彩的飛行表演引來觀眾陣陣歡呼。不僅是殲-20,多款國產武器同樣驚艷亮相,VT-4主戰坦克越野機動如履平地,空警-500堪稱世界一流,翼龍-2無人機展示強悍的掛彈能力……日趨完善的新結構、新材料和新技術,刷新了世界對中國軍工制造的印象。如今,國產武器以昂然姿態走出國門,在海外市場也占據一席之地。

得天獨厚的“軍工環境”

近年來,我國國防科技取得長足進步。軍工領域的發展,加速了軍隊現代化進程。作為一個“底子薄”“起步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國防工業的跨越式發展絕非偶然,要歸功于得天獨厚的軍工產業環境。

作為世界制造大國,我國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我國發展國防工業具備良好的基礎,在全球新產業革命浪潮中,國家致力于制造業轉型,國有企業因勢利導,積極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新體制煥發出新活力,在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初見成效,樹立了良好的導向。

中國復雜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為武器裝備的試驗定型提供了土壤。從白山黑水到南國密林,不乏雨雪風沙、鹽霧濕熱等多變天氣。各種極端天氣氣候及惡劣環境,構成武器裝備極限性能測試的天然“考場”。

提起主戰坦克,北方車輛研究所是全程的見證者,從仿研仿制到自主研制,他們經歷了幾十年的摸索實踐。在滴水成冰的北國邊疆,他們帶著新型裝備在-40℃環境中測試動力性能,在酷暑難耐的南國腹地,坦克車裝甲板在驕陽下炙烤。“冰火兩重天”的極限考驗下,戰地烽火在試驗場提前“點燃”,倒逼出裝備的極限性能。

近年來,中國軍工人的腳步踏遍大江南北,遠赴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進行無人機低氣壓高寒環境下的飛行測試;直奔杳無人煙的戈壁灘涂,檢測戰車對不同地形的適應能力;轉戰高溫高濕的海島,考核水陸兩棲裝備的抗風浪性能……對此,兵器裝備集團一位技術人員坦言:“我們不能決定戰場環境,但要確保武器能適應任何環境。”

新式武器裝備的井噴式發展,要歸功于一批批科研人才的涌現。那些耳熟能詳的科研專家令人敬仰,而隱藏在“團隊”二字背后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同樣值得欽佩。他們的成長令人期待,也預示著我國軍工領域后繼人才潛力無窮。

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奮戰在航空工業戰線幾十年,研制出多款國產戰機,并培養出一大批航空領域高科技人才,這些科研工作者已成長為各領域的骨干和棟梁,其中就包括被譽為“大國脊梁”的殲-20戰機總設計師楊偉;“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帶領團隊,殫精竭慮讓中國雷達和預警機邁入世界前列,培養出空警-2000總設計師陸軍等一大批科研專家……影片中,空警-2000領航的空中編隊繪出連綿不絕的絢麗彩帶,不僅是向建軍90周年獻禮,也勾勒出科技人才隊伍生生不息的美好前景。

以科研為生,與裝備為伴。這些可愛可敬的軍工人,用無比堅定的信仰鑄造出我國一件又一件大國重器,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這些國之重器、軍中利器的橫空出世,壯我國威士氣,挺起民族脊梁。新時代,隨著深化國防工業改革全面推進,我們期待更多銳器破殼而出,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注入澎湃力量。正如影片中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所言:“我們為偉大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田 博)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軍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