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魯藝八十載歲月風華 文藝界舊地追尋初心
新華社西安4月12日電(記者姜辰蓉)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在陜西延安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第一所培養抗戰文藝干部的高等學府,
2018年4月,在這所學院成立80周年之際,許多文藝界人士來到這里,展望夢想,追尋初心。
黃土地上群星燦爛
“從這里走出許多作曲家、作家、畫家、表演藝術家等,群星燦爛。”今年83歲的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傅庚辰說。傅庚辰曾為《雷鋒》《閃閃的紅星》等多部影片作曲,許多歌曲成為經典。
革命時期的魯藝匯集和培養了大批文藝人才,創作出《黃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一大批經典文藝作品。茅盾、冼星海、艾青等曾任魯藝教員;賀敬之、馮牧、李煥之、鄭律成、劉熾等均為魯藝學員。
魯藝以魯迅的名字來命名。這位文學巨匠曾經說過,“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
1948年3月,當時13歲的傅庚辰加入了東北魯藝音樂工作團,來自延安魯藝的老師們為他和同學們上課。再次來到延安的傅庚辰難掩內心的激動,窯洞、石桌、石凳……一處一物無不關情。
歷久彌新的感召力
毛澤東1938年4月28日《在魯迅藝術學院的講話》中指出,藝術作品要有內容,要適合時代的要求,大眾的要求。魯迅藝術學院要造就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生活經驗、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藝術工作者。
傅庚辰說:“魯藝精神就是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是文藝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今天,我們重溫歷史,再度出發,就要堅持理想,堅持信仰,不忘初心,不忘魯藝精神,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道路,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
在魯藝音樂系舊址門前,演員吳京安說:“我的父親和岳父都曾在延安參加革命,這片土地曾經出現很多文化巨匠、藝術大家。作為演員,我們今天依然要牢記,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人民。”
在魯藝舊址的一面墻壁上,銘刻著一份《藝術工作公約》。“不違反民族的、大眾的立場”“不流于輕浮作風、低級趣味”……這份1941年5月24日的公約,穿越歷史時光,依舊清晰、鮮明。
青年文藝工作者重立精神標桿
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常務副院長傅亦軒表示,文藝界人士應該來魯藝接受洗禮,尤其是青年一代。“為什么現在物質條件好了,反而感覺能恒久流傳的藝術經典卻少了?如果一個藝術家的創作、心靈和情懷脫離了時代和人民,只是閉門造車,就無法創作出流傳久遠的作品。”
在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的帶領下,部分年輕的文藝工作者此次也來到魯藝舊址。
作為一名音樂創作者,左霞對魯藝音樂系舊址懷有朝圣般的感情。“我在這里感受到精神上的鼓舞。戰爭年代音樂家們扎根生活,在艱苦的條件下創作出經典作品,傳唱至今。在新時代,我們要有新的擔當、新的作為,要積極創作出有溫度、有情懷的作品。”左霞說。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作品不僅要讓人愛看,看了后還要有思考,能感受到力量,這樣才是具有藝術性、思想性的好作品。這就是魯藝重要的精神傳承,也是我今后努力奮斗的方向。”青海省藏劇團編劇李加東周說。(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魯藝 文藝界 初心 追尋 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