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代表作可替代論文是職稱改革的必要之舉
北京市近日發布《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打破職稱評價“一把尺子量到底”、職稱論文“一刀切”等條條框框,對不同人才制定不同標準,全面推行代表作制度,支持人才自選代表性成果代替論文。記者了解到,此次改革是自1986年職稱改革以來,本市再次啟動的職稱領域重大改革,涉及全市300多萬專業技術人員。
相比于傳統的論文、論著,《意見》所界定的代表作范圍極為廣泛,專利、項目報告、研究報告、理論文章、決策咨詢研究報告、精品課程、教學課例、疑難病案等應有盡有,可以說凡是在本行業內自己能夠拿得出手的東西,都可以作為代表作以代替論文。如此顛覆式的松綁,對于深受論文之苦的參評者是莫大利好。
所謂“論文猛于虎”,論文數量的門檻設置一直以來都是眾多參與職稱評定者的心頭之痛。一項最新調查發現,27.6%的教師認為職稱問題給他們帶來了繁重壓力,19.7%的教師認為發表論文給他們造成重壓。論文成為一道橫亙在職稱評定路上的柵欄,在強大的需求壓力下,人們就會以不同的方式尋求跨越,各種亂象應運而生。聘請槍手一條龍服務、復制粘貼式的抄襲、花錢購買刊物版面等行為,既催生了論文市場的虛假繁榮,又帶來整個行業的良莠不齊,以致假期刊、鴛鴦刊等層出不窮。此前,北漂高中畢業生李朋陽仿冒知名醫學雜志制作假刊,3年間以幫發論文為名,竟騙取全國884名醫生200萬余元。
為發表論文而發表論文,催生了論文市場的嚴重泡沫化。最新的媒體數據顯示,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這些科研論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開外。好論文鳳毛麟角,絕大多數是為了晉升職務、評定職稱和爭取項目經費的無效論文。
2017年,《腫瘤生物學》集中撤稿所涉論文達107篇,類似的造假案例頻頻出現,其背后的利益驅動因素也引發了業內外的深刻反思。對標誠信而實施嚴格的打擊,從而體現出“零容忍”原則只是一個方面,消解利益誘因而讓論文回歸于常態,更加突出人性化、差異性和多維度特點,既是論文改革的必要之舉,也是職稱改革的正確方向。
嚴格意義講,代表作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成績的體現,打上了鮮明的職業特性和個人特征,其證明效力并不亞于論文。同時,如課例、病案、文章等形式的代表作,其多樣性和多元化是論文所不具有的,更能激發創作者的熱情。文藝領域講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論文的創作上也應破解格式和形式的束縛,從教條與呆板而走向靈活與自由。
論文導向對職稱改革不僅重要,對于人才的培養同樣意義重大。比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文系為了培養市場緊缺的創意寫作人才,采取了用原創文學作品代替學術論文的改革。再比如一些地方明確規定,科研作品或者社會實踐同樣可以代替論文。2015年,人社部、衛計委聯合發文要求縣級及以下衛生技術人員在職稱評審時,職稱外語成績可不作為申報條件。從“不考英語計算機”到“代表作可代替論文”,職稱改革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興利去弊成效明顯。
代表作可替代論文是職稱改革的必要之舉,其所釋放的積極意義,不僅在于給職稱評定松綁,更在于解除了人才評選的制度枷鎖,讓他們擺脫論文發表所造成的困擾,在既有的崗位上和職位上走得更加堅實。鮮明了導向才能激活源頭之水,人盡其才和重構價值才能真正實現,被破壞的職稱評定生態才能逐漸還原。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論文 代表作 職稱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