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走好質量興農之路
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我國農業強、農村美和農民富的必由之路,是2018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村重點工作。
網絡圖
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必須走質量興農之路。我國多數農產品產量穩居世界首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但是,由于農產品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偏高,要牢牢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必須堅持立足國內保障自給方針。降低農產品價格和生產成本雖然是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途徑之一,但這不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走質量興農道路,主要依靠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業競爭力,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這才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從而最終實現農業強國的長遠之計。
綠色興農,不僅構成質量興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關系到農村人居環境。農業投入和資源要素等是直接影響農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化肥農藥投入不當,土壤水體有害物質超標,不僅造成農產品品質下降,而且還會提升食品安全風險。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只有資源化利用,才能解決農業面源污染。走農業綠色發展道路,才能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建設生態宜居鄉村。
走質量興農之路,當務之急是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現農業農村發展動能轉換。長期以來,農產品生產者增收主要靠提高單產增加產量。每當某個農產品價格能夠讓生產者有利可圖的時候,生產者往往一哄而上,不計資源環境代價和投入成本片面追求增產,帶來該農產品相對過剩,造成滯銷和價格低迷,走入增產不增收困局。實踐反復證明,增產導向的農業發展很難持續。新時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更高質量更加安全和綠色生態農產品的供給;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無不要求我國農業發展必須堅持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
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要求必須加快構建優質優價機制。只有徹底改造好壞不分和真假難辨的農產品市場機制,才能強化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的激勵機制。要推進農產品質量分等分級,強化質量塑造品牌,克服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弊端,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要加快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牧業循環發展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優質綠色農產品的價格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充分反映出來。
走質量興農之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加大機制創新,實現農業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要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辦法,促進土地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培養質量興農骨干隊伍。要通過社會化服務和訂單農業等途徑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形成質量興農經營體系。要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在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發揮優質優價機制,為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創造更大空間和有利條件。
走質量興農之路也是走創新興農之路。無論是農業生產者行為,還是農業科技服務,目前都受增產導向影響;無論是現有的市場機制,還是農業支持政策,也是不同程度地由增產導向形成。只有加大科技創新,為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流通提供科技支撐;只有強化制度性供給,探索健全質量興農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走質量興農的道路才能邁開實質性步伐。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農業 興農 質量 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