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從小修小造到行業翹楚——青島西海岸海洋工程裝備出海記
新華社青島12月13日電 題:從小修小造到行業翹楚——青島西海岸海洋工程裝備出海記
新華社記者 蕭海川 張旭東
今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域成果層出不窮。1月9日,國內起升高度最高的起重船“大橋海鷗”號交付投用。3月6日,黎巴嫩的黎波里港接收一批來自中國的港機設備。6月3日,全球首個現代化、全自動智能海上養殖裝備交付挪威用戶。8月16日,中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最后一批核心模塊起運。9月19日,世界首艘第二代40萬載重噸礦砂船下水。
這些獨當一面的成就雖瞄準不同領域,卻有一個共同之處:均為青島西海岸新區制造。
作為國家批復成立的第九個國家級新區,藍色海洋已成為青島西海岸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如今,青島西海岸新區擁有7座大型修造船塢、17臺大型龍門吊、11條海洋工程滑道,形成了年造船200萬載重噸、修船200余艘、海上石油生產平臺年鋼材加工量35萬噸的生產能力。
青島西海岸新區藍色經濟發展中心項目統籌科科長李國棟說,2003年他從船舶專業畢業后,到國內部分船廠實習。當時國內造船業有產能與訂單,卻只能造出船的整體框架,許多內部設備都需外購,甚至部分特種船舶的一線技術焊工,都要從韓國高薪聘請。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至今仍深刻影響著船舶海工領域。“2012年,國內訂單告一段落、國際訂單又不足。企業一年只接了兩艘船,約占實際產能的10%。”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經營部部長尹海軍說那是一個艱難的時刻。
作為“大橋海鷗”號制造商、的黎波里港機生產商,青島海西重機有限公司仍然感受到市場的低迷。企業副總經理代振華說,產品的市場價格天花板基本不動,生產成本卻逐年遞增,比如,勞動力用工成本年均上漲約8%。告別大路貨、走向高精尖,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的性價比優勢正逐步取代低成本優勢。”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亞馬爾項目管理部經理莊宏昌說,企業自2008年走向海外,從生產天然氣生產的小管廊到構建主管廊,再到交付核心工藝模塊。每一步都意味著自主創新與技術突破。合同方的合格供應商目錄中,中國企業數量從1家拓展到45家,更是對中國制造品質的認可。
青島西海岸新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劉然吉表示,以往一有國際訂單,域內企業往往一哄而上、你爭我奪,如今則是各打優勢牌、錯位競爭。在尚未走出寒冬的市場環境,企業無不在人才培養上下足功夫,用項目留住人才、培養人才成為常態。
代振華說,3年前企業的技術人員只占15%,如今達到三分之一,管理人員的數量卻在不斷壓減。尹海軍說,企業內部專門設置了設計部門,技術隊伍擴展到約300人,絕大多數是來自專業院校的船舶類專業畢業生。
一些企業正從裝備制造商轉向裝備服務商,為行業產品提供優質維護,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更具智能的機械裝備。有的企業拓展自身設計能力,為不同地域的客戶提供可建造性研究。還有的企業主動整合同業資源,將總部設在青島西海岸新區。
12月的青島,最低氣溫已降至冰點以下。西海岸新區的碼頭邊、堆場上、車間里,一派忙碌的生產景象,許多企業明后兩年的生產檔期已經排滿。市場的寒意雖未退去,但人們已能覺察到來自未來的春意。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青島 西海岸 裝備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