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會議 會議
江西省政協十一屆二十八次常委會議專題協商綜述
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
站在“十三五”的新起點,江西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2016年8月,江西與福建、貴州一道,被納入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從“先行示范區”到“試驗區”,意味著江西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如何下好“先手棋”,精耕“試驗田”,探索出可供全國復制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江西模式”?廣大政協委員十分關注,由此,省政協把“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列為常委會議專題協商議題。
從開篇之作到收官之作,本屆省政協五年持續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按照省政協主席黃躍金“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出精品”的要求,在省政協副主席孫菊生的帶領下,人資環委組織調研組深入9市20余縣開展調研,堅持上下聯動,組織全省100個縣(市、區)政協開展協作調研,并赴福建、貴州兩省學習取經,形成了調研報告。11月27至28日,省政協召開十一屆28次常委會議,圍繞“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建言獻策。協商討論中,常委們認為報告是一個深入調研、直面問題、建議可行的調研報告,為本屆省政協的專題協商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圍繞協商主題,常委們暢所欲言,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筑牢生態屏障
提升生態質量優勢
喝更干凈的水、呼吸更清新的空氣、享受更良好的環境,是民之所望。如何讓老百姓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更有獲得感?常委們認為,要堅持保護、治理、修復“三道防線”并舉,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切實保護好青山綠水。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我省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5.52萬平方公里,推動26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面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常委們認為,生態紅線應該有,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要科學、合理、永久,不僅要畫在紙上,更要畫在心里;不僅應該管住當代,更要管住長遠。
能不能守得住生態紅線,關鍵要看處罰是不是足以震懾違法者,執法的板子是不是能真正落到違法者的身上。“一些地方發生環境問題,習慣于以罰代法,有個地方五年沒有宣判過一件環境違法方面的案件。”最近,陳淦彬委員參與了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督查,他建議必須嚴格執法,讓生態紅線像帶電的高壓線讓人不敢碰。
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關鍵要突出樣板區的示范作用。我省有別于福建、貴州的優勢和品牌是什么?常委們認為,應強力圍繞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積極探索創建國家公園。
凈空凈水凈土,我省做了大量工作,但實際狀況堪憂。比如城區工地揚塵、鄱陽湖水質、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消滅劣V類水等問題依然嚴峻。如何破解這些瓶頸,常委們建議要抓住問題一個一個落實到位,并敢于較真碰硬。“脫貧攻堅掛牌,摘牌,效果非常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也應如此。”九江市政協主席楊小華認為思想要真重視,規劃要真科學,措施要真落實,問責要真到位。
堅守發展理念
培育綠色產業體系
發展不足是我省最大的短板,加快發展也無疑是我省主要矛盾,但怎么發展,發展什么?常委們認為,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重視環保產業發展,做強現代農業,做精生態旅游,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新路。
我省企業很少或基本沒有參與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焚燒發電等,各地的污水處理廠建設也是外來技術,連最基本的垃圾桶、垃圾清運車多是外省提供。江西金達萊環保公司研發的污水處理技術,在國內外首次實現污水處理的有機污泥近零排放,并已在全國近千個廢水處理項目中得到推廣應用,污水處理設備出口至意大利等13個國家,開創了我國成套污水處理設備出口之先河。令人遺憾的是,卻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對此,常委們建議,要完善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支持本地環保企業發展政策,加快發展具有市場前景的高端環保設備裝備制造業。
長期從事鄱陽湖生態經濟研究的李秀香委員,通過對比分析江西和福建林下經濟產值,認為我省林下經濟比福建少100億元之多,林下草本經濟植物貢獻度小是重要原因之一。她建議要規劃草地生態紅線,建立草生態系統保護管理體系,大力發展草產業,打造江西草業品牌。
“辜負青山,空守金山;用好金山,更利青山。”省政協人資環委專家組成員郭英榮認為,要依托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等林下經濟,無需蓋工廠,不會冒黑煙,沒有污水流,是上等的綠色富民產業。
“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老百姓是堅決不干的。”肖禮慶常委建議,要讓群眾從綠色發展、綠色旅游、綠色居住、綠色文化、綠色交通中得到實惠。
加固“四梁八柱”
構建制度法治體系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常委們認為,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注重生態文明機制創新,加強生態文明法治保障。
對制度體系的呼喚,其實是對重新考量、梳理和認識現行管理制度、機制體系模式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的呼喚。“重點要從生態環境監督、治理、應急處置管理、效益評價等方面設計生態文明建設的體系架構及內容,具體操作方面要有破有立。”常委們所說的“立”是要整合部門資源,建議將河長辦、鄱湖辦、山江湖委辦等相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機構,歸并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辦公室統一管理,有利于上下工作銜接。“破”則是要打破政府部門絕對主導、單向推動的管理模式,通過法律法規的制定,明確公眾、企業的社會責任,真正形成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有效驅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
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目的,不僅僅是青山綠水,而是經濟社會各項指標的生態化。“當前備受詬病的莫過于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沖突,地方政府領導談到招商任務,經濟發展指標,很多地方還是會踩邊線,甚至明知故犯。比如在五大河流源頭還招來了一些重金屬污染企業。”撫州市政協主席黃曉波建議,必須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姚電常委則建議,要根據《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拿出問題清單對照整改,細化時間表、落實責任人,最好與干部考核掛鉤,省兩會的時候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逐條通報進展情況。
制度完善和法治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常委們強調,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著力構建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保護制度體系。
營造濃厚氛圍
喚起全民生態意識
人人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保護者、建設者、監督者和共享者。常委們一致認為,生態治理僅靠政府大包大攬已不合時宜,亟需喚起全民生態意識,要讓全社會都能從主觀上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事關自己的健康,事關自己的幸福生活,自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已任。
思想認識和思維方式是一切行為選擇和決策方式的根源。“最好的生態是平衡,而不是偏執于人類感觀的美麗好看。比如用石頭水泥修筑塘堰水渠堤岸和底部,好看,防滲水,但卻破壞了水微生物和兩棲動物的生存環境,破壞了水的自凈能力。”全國政協委員王東林認為,必須從生態知識普及和生態文明建設啟蒙做起,政府與社會各部門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應該自覺具備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系統思維意識。
生態文明教育應該是全民教育。常委們一致認為,要加強宣傳發動,環保知識和理念不僅要進校園、進書本、進課堂,也要進社會。“我省生態文明科普教育體系很不完整,一些宣傳還停留在口號上、標語層面,缺乏實際操作效用。”任江南常委建議,要加大生態文明知識教育和科普力度,可組建生態文明技術推廣團隊,開展系列生態文明專題科普工作。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上上下下的熱議,更是身邊實實在在的行動。肖禮慶常委認為,要積極探索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引導群眾參與到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中來,讓“廣大多數”與“關鍵少數”一起干。許多常委則建議,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民間組織和群眾的監督作用,積極引導每個企業、每個公民,改變粗放的生產方式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為了人民,生態文明建設依靠人民的長效動力格局。
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既是江西當前發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江西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江西省政協一直在行動。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生態 文明 建設 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