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經典藝術盛宴帶給我們的不只是享受
每一個走進故宮、走進國家博物館、走進國家大劇院參觀的中國人,內心或多或少會滋長一種對國家悠久歷史的肌膚之親、對中華民族的血脈認同。不少家長會帶孩子看演出、展覽,因為他們相信,讓孩子走進國家大劇院看芭蕾舞演出,坐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欣賞經典兒童劇,會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親近藝術、向往高雅的種子,會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遠離網游之類的東西。
徐悲鴻的《奔馬》、傅抱石的《黃河清》、齊白石的《公雞》……幾天前有幸擠進中國美術館的參觀者可謂大飽眼福,而錯過10天展期的書畫愛好者只能遺憾地與齊白石、徐悲鴻、林風眠、傅抱石、吳冠中、李可染等近現代中國美術大師的作品擦肩而過。有媒體為此呼吁“美在新時代——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延期或再展。
從近日第三屆中國國際芭蕾演出季的一票難求,故宮“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再現兩年前《清明上河圖》展引發的“故宮跑”,到之前國家博物館推出法國盧浮宮珍品展時的人頭攢動,還有海昏侯墓文物展引來的蜂擁參觀潮……高品質文化藝術欣賞的熱潮一浪接著一浪,甚至讓主辦方有些措手不及。
一提奧地利維也納,很多人知道那是全世界的音樂圣殿;去俄羅斯旅行,不少旅行社將“欣賞經典芭蕾舞”列為旅游產品的一大招牌;到了巴黎,很多游客幾乎必去盧浮宮。高水平文化藝術市場的繁榮程度,標識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藝術水準,展示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擁有眾多藝術大師經典作品以及珍貴歷史文物,加上我國文化市場的縱深改革,高雅文化藝術欣賞這片“藍海”正在被開發。眾多藝術經典之作正在揭開其神秘面紗,向公眾展露其綽約風姿。那些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也正在活起來。
經典藝術盛宴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享受。每一個走進故宮、走進國家博物館、走進國家大劇院參觀的中國人,內心或多或少會滋長一種對國家悠久歷史的肌膚之親、對中華民族的血脈認同。這正是經典的力量——它會在一幅幅畫作、一首首樂曲、一幕幕話劇中,讓觀眾的內心激蕩起作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提振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親近經典作品,涵養高雅品性。那些癡迷于中國古典詩詞的人,對粗鄙的網絡語言會有天然的反感;那些開車即打開古典音樂頻道的人,通常不會成為粗制濫造音樂作品的擁躉。吃穿不愁后,很多人之所以向往“詩與遠方”,愛上“說走就走的旅行”,其實是對更有品位、更充實的生活懷有日益強烈的渴求。也正是在經濟繁榮、國泰民安的時代節拍下,故宮及單霽翔院長成為“網紅”才成為可能。
經典文藝作品對普通百姓來說,確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不像一日三餐那樣每天離不開。除了少數專業、半專業的忠實“鐵粉”,走進高雅藝術殿堂的觀眾中還有更多非專業愛好者,但他們并不只是看個熱鬧。不少家長會帶孩子看演出、展覽,因為他們相信,讓孩子走進國家大劇院看芭蕾舞演出,坐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欣賞經典兒童劇,會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親近藝術、向往高雅的種子,會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遠離網游之類的東西。
“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透過“美在新時代”畫展中國美術館前排出的千米長隊,透過國家大劇院前出沒的“黃牛”,公眾對高品位文化演出、展覽的饑渴可見一斑。讓更多專業及非專業的藝術愛好者有機會沐浴在經典藝術的陽光下,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比如,出品更多原創作品,增加演出場館、場次,治理演出市場良莠不齊問題,向二、三線城市拓展演出市場,合理定位票價等等。解決這些問題,核心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是黨的十九大的戰略部署,也是廣大百姓的殷切期待。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藝術 國家 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