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世界一流海軍發展的理論軌跡
海軍是戰略性、綜合性、國際性軍種。一流海軍意味著一流的海軍軍事理論、一流的海上作戰能力、一流的海軍人才以及一流的海洋戰略影響力。極高的標準使得海軍建設任務重、挑戰多、風險大,稍有不慎即會出現戰略失誤甚至留下歷史遺憾。歷史上,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爭相建成一流海軍與保持強大地位,這些國家為了建設超強海軍實力,不惜投入巨資,使出渾身解數,但其過程曲折反復,結局成敗迥異。研究主要國家海軍建設發展的歷史軌跡,可以得出諸多深刻而重要的啟示與借鑒。
建設一流海軍,必須不斷突破傳統思維,始終以一流的理念謀劃海軍建設發展的未來方向
從世界主要國家海軍建設發展的歷史來看,可以發現,國情不同,時代不同,任務不同,一流海軍建設的指標也不相同,海軍建設的模式更是無法復制。但其中有一點是不變的,這就是始終要有一流的理念指導海軍建設。19世紀末,美國戰略理論家馬漢根據英國先后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剪除荷蘭海上威脅、擊潰法國海軍贏得特拉法爾加角海戰的史實,提出了以“制海權”為核心的海權論,大力倡導通過發展“大艦巨炮”以控制海洋。馬漢海權論在日本倍受推崇,日本為此不惜投入巨資發展戰列艦,特別是6.4萬噸級的“武藏號”戰列艦成為當時最大的軍艦,堪稱“海上堡壘”。與之不同的是,作為“大艦巨炮”倡導者馬漢所在國度的美國海軍,并沒有沉迷于這一理論,在發展戰列艦的同時,也相應發展航空母艦和潛艇,并在太平洋海戰中加以運用,形成對日本戰列艦及其運輸航線的空中、水下立體打擊優勢,成為其贏得太平洋海戰的關鍵。歷史告訴我們,建設一流海軍不能走老路,更不能亦步亦趨,效仿、盲從以及生搬硬套他人的理論,海軍建設中的任何經驗主義、拿來主義的做法都會對實現一流海軍的宏偉目標形成無形羈絆。建設一流海軍,必須勇于和傳統習慣思維做斗爭,牢固樹立創新理念、前瞻理念和超越理念,確保海軍建設始終向著一流的標準前進。
建設一流海軍,必須高度重視科技對戰斗力的影響,堅持把技術創新作為推進海軍建設發展的加速器
海軍是技術密集型軍種,海上作戰在很大程度上是技術的對決。恩格斯曾經指出:“現代軍艦不僅是現代大工業的產物,還是現代大工業的縮影,是一個浮在水上的工廠。”從槳船艦隊、風帆艦隊、蒸汽鐵甲艦隊、核動力艦隊到信息化艦隊的發展歷程來看,海軍愈發展,技術含量愈高,在海上作戰能力生成的比重愈大。現代海軍武器裝備大致可分為16個技術領域50余類上百余項,幾乎涵蓋了社會發展所有的最新技術。基于海軍建設對科學技術的依賴,主要國家總是力求將最新技術運用于海軍建設和海上作戰。眾所周知,第一艘蒸汽機輪船、第一艘用于實戰的潛艇、第一架飛機、第一艘核潛艇均由美國研制。技術創新讓美國海軍僅用不到70年(1880至1945年)的時間就從一支近岸型海軍發展成為全球型強大海軍。戰后美國海軍為了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又始終著眼戰爭形態變化,堅持技術引領,形成從保持核打擊優勢到信息作戰優勢的清晰發展思路。近年來,面對俄國等不斷發展的聯合作戰能力,美軍提出了“第三次抵消戰略”,強調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術進行創新突破,企圖保持絕對領先地位。著眼日益激烈的技術競爭態勢,新形勢下建設一流海軍,必須牢固樹立科技是核心戰斗力的思想,準確預測未來海上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做下一代海戰的設計者、引導者、主導者,將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技術成果廣泛應用于海軍軍事理論創新、武器裝備建設、軍事訓練、人才培養等工作,著力爭奪未來海戰的制高點。
建設一流海軍,必須準確把握海洋自然地理條件與地緣政治態勢,確立符合自身國情的海軍發展戰略路徑
海軍是在海洋空間活動的軍事力量,海洋自然地理條件與地緣政治態勢對海軍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各國海洋自然地理條件不同,面臨的地緣政治態勢不同,海軍建設發展的戰略路徑選擇也有很大差別。日本明治維新后,海軍力量迅速發展,通過贏得中日甲午海戰、日俄對馬海戰取得了亞洲最強海軍的地位。但此后日本不顧其島國戰爭資源與潛力有限的實際,急速擴大其侵略目標,在陸上企圖全面占領中國,在海洋則發動太平洋戰爭,最終免不了失敗的命運,其海軍發展也由此走上終結之路。二戰中日本海軍消亡原因很多,未能根據其海洋自然地理條件與地緣政治態勢作出符合實際的戰略決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相比較之下,冷戰時期,蘇聯根據其出海口少并面臨北約圍堵的實際,選擇了發展核艦隊的戰略路徑,成功地與美國在全球大洋抗衡。顯然,各國自然地理情況不同,面臨的威脅不同,海軍建設發展的路徑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建設一流海軍,應當透徹分析國家海洋自然地理條件與海洋地緣政治態勢,做到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合理確定路徑目標,努力使海軍建設發展的戰略指導與客觀實際相吻合。
建設一流海軍,必須著眼海軍建設發展的特點規律加強戰略管理,確保海軍建設各項工作系統、連續、高效向前推進
海軍建設綜合性強、投入大、主戰兵力形成戰斗力周期長。為了更好地統籌各個項目、高效使用資源、用最短時間形成戰斗力,必須采用科學高效的管理手段與方法。二戰結束以來,美國海軍長期保持世界一流的位置,這既是其重視技術創新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采用了較為先進的管理手段方法。20世紀60年代初,曾經擔任過福特公司總裁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出任美國第八任國防部長。面對美軍三個軍種部相互爭奪國防經費的突出矛盾,麥克納馬拉致力于推廣他的“規劃計劃預算系統(PPBS)”,以此規范美軍各個項目建設,初步解決了長期存在的項目沖突或重復現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無獨有偶,冷戰結束后,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軍事實力急劇下降,但20世紀90年代末,俄羅斯開始建立“基于目標綱要法”的軍事力量建設規劃,提出了俄羅斯武裝力量建設規劃的基本原則和一整套流程與方法,并在進入21世紀后逐步完善,對于確保俄羅斯保持世界第二軍事強國地位同樣發揮了積極作用。當今美俄兩大軍事強國軍事力量建設的實踐證明,建設一流海軍必須擁有一流的管理手段方法。新形勢下,海軍建設應當在汲取主要國家先進的戰略規劃理論基礎上,創新符合自身實際的戰略管理理論,健全完善戰略管理機制,為海軍建設搞好頂層設計與整體統籌、為重大項目建設與資源投入投向決策戰略評估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建設一流海軍,必須善于使用海軍力量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戰略利益,以此不斷增強海軍建設發展的內在動力
海軍是“富國利器”。建設一流海軍離不開強大的國力支撐,但國力再強,也難以支撐那種沒有產出的海軍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啟動了“大海軍”建設計劃,并取得一定成效。德國發展大海軍的企圖是像英國那樣獲得更多的海外殖民地,但這與英、法等列強的海洋利益形成明顯的沖突,加之陸上方向又面臨法、俄的戰略壓力,導致德國與英、法、俄三國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并因此而債臺高筑。日德蘭海戰中,德國公海艦隊被英國困鎖港內,成為無用的擺設,未能保護德國與歐洲大陸以外地區的海上貿易,戰后海外殖民地和商業利益也被協約國瓜分。德國大海軍建設不僅沒有有效獲得海洋利益,而且讓國家背上沉重負擔,其走向沒落也是必然。德國建設海軍使其陷入巨大“資源黑洞”的歷史說明,海軍建設不能無限制地消耗國家資源,應當想方設法為國家贏得利益財富。必須形成海軍經費投入與維護國家利益的良性循環,確保海軍建設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長。
建設一流海軍,必須努力提升海軍國際戰略影響力,在維護全球海洋和平中發揮積極作用
沒有國際戰略影響力的海軍難以稱其為一流海軍。海軍擁有國際戰略影響力,除了其必須具備的海域控制能力外,還需要在全球海洋事務中擁有話語權。戰后美國海軍一躍成為最強海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海上戰場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而蘇聯海軍的強大,則是其展現了對抗美國海洋霸權的形象。與海軍發展硬實力相比,提升國際戰略影響力是更加重要的課題,也是建設一流海軍的應有之義。新形勢下建設一流海軍,要順應歷史潮流,積極履行國際義務,加強海洋安全合作,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為維護世界海洋和平、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持續發揮積極作用。當前,海軍按照近海防御、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構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戰力量體系,提高戰略威懾與反擊、海上機動作戰、海上聯合作戰、綜合防御作戰和綜合保障能力。這些都既需要一流理論、一流裝備、一流人才和一流編組,同時也需要一流的訓練,讓一流理論、裝備、人才、結構在科學嚴格的訓練中迸發出強大能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海軍 建設 一流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