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我的寧夏川

——一個非公經濟代表人士教育精準扶貧案例剖析

2017年11月23日 09:11 | 作者:張寶川 楊朝英 范文杰 宋寶剛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黃土,黃沙,黃水,黃原。這是大西北的壯美,也是大西北的蒼涼。

“村里的孩子都玩智能手機了!……小姑娘,你在干什么呀?”

“我想給我爸媽打電話。姐姐,你可以把我拍到電視里來嗎?”

“怎么,想上電視啊?”

“我想讓爸爸媽媽看到我。”

“他們去哪了呀?”

“他們去城里打工了。”

……

這是微電影《生根黃土地,青春無悔》中的一段對話,導演、主演這部作品的是寧夏大學廣告學專業大四學生田進財和他的同學們。

“我來自這里,我屬于這里。我如何能漠不關心?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我,必須做些什么。”

影片中,主人公娟子和同學們共同努力,實現了小朋友一家團圓的夢想。

現實中,類似的故事正在不斷上演。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寶豐集團董事長黨彥寶就是主角之一。

2011年,黨彥寶與夫人邊海燕創立了非公募基金會——燕寶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開展以教育扶貧為重點的公益活動。

拍微電影的田進財和他的團隊主要成員,正是燕寶獎學金的受益者。他們用燕寶獎學金交完學費后,拿著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錢,買了第一臺單反相機,開始了邊學習、邊創業的大學生活。

2011年到2016年,像田進財這樣生活的孩子,燕寶基金會已資助11.7萬名。現在,已有4萬左右學生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

2017年,基金會啟動三期助學項目。項目完成后,總計將資助22.26萬學生完成學業。

每個平靜的數字后邊其實都飽含著一個個家庭的熱切期盼,都有一個個辛酸、歡笑交織的故事。

如果從中國精準扶貧的宏觀背景觀察,黨彥寶、基金會和學生們的故事,其實還有一些更普遍意義上的價值。

“一抹黃土黃燦燦,一眼望不到邊;一年四季車輪風,可著喉嚨喊;祖祖輩輩在這里流下血和汗,能舍生死,舍不了寧夏這道川……”

微電影里寧夏歌手馬希爾沙啞、狂放的歌聲,瞬間把我們拉到了黃土高原。

■我要讀書

父親在我大一時去世,爺爺也年過80,但媽媽沒有放棄我們兄弟三人的學業。我利用周末、寒暑假去打工,做家教、當服務員、打混凝土、發傳單、做保安……

——摘自寧夏大學2013級物理電氣信息學院海旭林給黨彥寶、邊海燕夫妻的信

“爸爸,我不上學了!”

15年前,剛上小學二年級的何小霞,得知母親患了重病,家里的兩頭牛、一只羊都賣了后,抱著父親何耀輝的腿說,爸爸,省下錢給媽媽看病吧,我在家干活!

時至今日,何耀輝回憶起這個場景,淚水依舊止不住地流,孩子的懂事更讓他心如刀割。他說著連自己也不敢確信的話:“會好起來的!”

對于生活在寧夏西吉縣火石寨鄉蟬窯村大石山下的何家來說,幾輩人面對的都是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窘境。

大漠、孤煙、黃沙、枯樹。在詩人眼中,這是一幅千年美景。但對生活其中的人們來說,品嘗的卻是苦澀的味道。

黨彥寶也是在這一方水土中長大的。他見過了太多這樣令人心酸的場面。

他的老家是寧夏鹽池縣高沙窩鄉,地處寧夏東部寧蒙甘陜交界。他少年時期最深刻的記憶就是被窩、飯碗、書包里,無處不在的細沙。

這位“祖宗八代都是土里刨食”的農家子弟,生逢盛世,在個人率先擺脫貧困、成為經營著數百億元資產的企業家之后,想得更多的是,怎么讓下一代、下下一代永遠擺脫這種窘境,不再讓他們因為上不起學而失去擺脫家庭貧困命運的希望。

何耀輝欣喜地告訴記者:“大女兒何小霞,2013年考上寧夏醫科大學,燕寶基金會每年給4000元獎學金,連續四年,我們就不用擔心學費問題了。現在我鼓勵她一定要讀到博士,因為基金會對碩士、博士每年還分別提供8000元、1.6萬元獎學金。正讀高中的小女兒學習成績也非常好,基金會每年給小女兒提供2000元生活費,連續三年都有。”

這筆錢能解決多大的問題?何耀輝的算法非常直接:基金會對兩個女兒一年總共6000元的資助,抵得上自己半年打工收入!

燕寶基金會幫助貧困家庭挖斷了窮根,擺脫貧困。猶如燈塔,照亮了他們改變命運的道路。

現在,何耀輝兩個女兒讀大學,一個讀高中,卻感覺壓力沒有原來大了。“媳婦身體好多了,幫助自己的人也多了”。何耀輝回憶說,拿到小霞錄取通知書那天,班主任就把電話打了過來,說基金會給孩子提供了獎學金。

“了不起,我的六盤!”

“了不起,我的六盤!”

在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記者請來自素有書法之鄉之稱的學生們表現才藝,當兩位同學在黑板兩邊幾乎同時用漂亮的板書寫下這七個字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是學校的口號嗎?”記者很是好奇。

“不是!但這應該就是他們真實的想法。”校長金存鈺笑著說。

這里也是燕寶基金會重點資助的學校之一。

9月,高考錄取已經結束,校園內掛起的一幅幅祝賀標語展示著這所高中的驕傲:2017年1881名學生參加高考,本科上線1798人,上線率95.6%,一本上線率達60.4%。

他們值得為自己驕傲——這所學校,2003年由自治區黨委、政府創辦,面向寧南山區八縣和各移民吊莊區。在相對低的起點上,他們實現了逆襲。

金存鈺說,“學校對家庭困難的學生免收學費,財政補貼每人1000塊生活費,但這幾年物價上漲得快,對于特別貧困的孩子來說,安心讀書依然有困難,幸虧燕寶基金會又給一些學生每年資助了2000元生活費,彌補了很大一部分缺口。”

■少年心事

我8歲那年,母親因病離世。在我這個年齡段,有多少人沒吃飽過,有多少人12歲就外出打工,我都做了。生活環境鍛煉了我,使我自信、自強、豁達。不得不說,其中很大部分底氣來自于基金會。

———摘自北方民族大學2014級管理學院陳永濱給黨彥寶、邊海燕夫妻的信

古堡,牧羊人,漫漫黃沙。這些詞組合在一起只能讓人讀出“荒涼”二字。當年寧夏籍作家張賢亮在這里建起了影視城,就是聲稱:“出售荒涼”。

然而這里卻從來不缺文化。荒涼里長出了包括張賢亮在內的新中國最大的作家群之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辦公廳副主任張樹仁以西吉、隆德為例介紹說,這些曾被聯合國列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卻成為藝術成長的沃土,形成了獨特的西海固文化。隆德縣書法、繪畫、剪紙等藝術源遠流長,獲得過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書法之鄉等榮譽。西吉縣19個鄉鎮都有各自的文學協會,全國罕見,西吉籍作家獲得魯迅文學獎、少數民族駿馬獎等國家級獎項十余次。

這真是一個奇異的文化現象。

鄉風所至,這里的人們把讀書看成是一件大事。家里再難,也要孩子能把書讀下去。

黨彥寶從小就聰明,但是家里弟兄姊妹八個,正是因為貧困,只能讀到高中,便開始掙錢養家。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黨彥寶在創業發展的同時積極參與公益事業。2011年燕寶基金會成立后,他投入1.53億元,參與生態移民,捐建9所學校、16所衛生院;出資1000萬元,幫扶大病救治。

隨著基金會走上正軌,黨彥寶和基金會理事們開始考慮另一個問題,如何讓有限資金發揮更大效能?

在人生和事業的拐點上,少年的經歷往往會無意中成為人們決定方向的關鍵性內在因素,他不忍心看到失學孩子失望的眼神和他們父母無奈的眼淚,不忍心讓他們重復自己少時的經歷。

黨彥寶一邊做著慈善,一邊尋求著慈善的方向。2012年,他帶領基金會人員進行深入調研時,在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被深深觸動了。有好幾個學生高考成績非常好,在知道自己的成績完全可以報二本時,依然填報了職業技術院校,他們想的是學費低、只讀三年,希望學到技術,盡早為家減輕負擔。

“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也非常優秀,寶豐集團每年都從這里招不少畢業生。但從另一個角度講,這幾個孩子當初有機會讀自己夢想的學校,這份遺憾不是現在用錢能彌補的。”

他總忘不了自己的少年心事。

終于,他確定了自己的公益方向———讓孩子們不再因為經濟原因而在青春留遺憾!

作為企業家,他還有著更“經濟”的思慮:“只要孩子上了大學,通過自己努力,就有可能更快脫貧。當孩子在城里安家落戶了,自然也能把老人接來一起生活。這樣,城鎮化、移民扶貧都自然解決了。”

時任寧夏黨委副書記崔波知道他的想法后,勉勵說,扶貧效果,短期看就業最快,中期看產業拉動作用大,但影響最長遠的就屬教育。

就此,基金會將教育精準扶貧作為事業重點,讓貧困家庭孩子依靠知識改變命運,進而改變家庭、家族命運,徹底挖斷“窮根”。

6年堅持下來,燕寶基金會教育精準扶貧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每年資助學生保持10萬人左右,每年畢業約3萬人,每年新增資助約3萬人,每年發放獎學金近3億元,每年為10萬余個家庭減輕經濟負擔、幫助3萬余個家庭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2011年成立至2016年,基金會捐資達16.53億元。2017年啟動三期助學項目,總計將捐資28.83億元。今年又發放年度獎學金2.8億元。

目前,燕寶基金會獎勵資助學生已遍布全國500多所高校,成為全國最大的教育扶貧基金會之一。

■柔軟的愛

關愛農民工子弟、陪伴老奶奶、去殘疾人托養中心照看小朋友……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其中的純粹。基金會不只給予我們物質上的幫助,也給我們上了一堂傳遞愛的課程。我參加志愿者團隊,只愿能用綿薄之力幫助更多的人。

——摘自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2014級會計系井曉婷給黨彥寶、邊海燕夫妻的信

皮膚白皙,面容秀美。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17屆優秀畢業生馬存梅,現已是銀川市華聯超市一家門店見習店長。

她讀商貿經濟系時,做過學生會干部。學校推薦她到華聯北京總部實習時,30名實習生,有10名與公司簽訂了工作意向。實習沒結束,她就被提拔為領班。

這位美麗的姑娘,也非常倔強。“實習時,有段時間感覺不好,辭職報告都寫好了。”她回憶說,沒想到主管非常認可她的工作,還向上級打報告提拔了她。

說這話時,她的右手下意識地輕輕按了下“左手”———如果她自己不說,幾乎沒有人會意識到她沒有左手。除了身體的缺憾,她甚至比別人更健全,許多小伙伴有了難心事都來找她幫忙。

“我記得黨叔叔在一次座談時說過,青春不應只有一種色彩!自助者,人助之,最重要的是我們不放棄自己的夢想。”馬存梅的故事讓參加座談的我們禁不住熱淚盈眶,但她的臉上卻只有微笑———是燕寶基金會給了她更多的自尊與自信。

2013年,基金會做出一項看似平常卻不同尋常的決定:對寧夏六盤山連片特困區9縣區、5鄉鎮考入二本以上的學生實行“全覆蓋、無差別化”資助。

此前,黨彥寶曾與教育廳、民政廳、人社局等部門仔細研究過,這片地區80%家庭貧困程度高,只有20%左右家庭條件還可以。

在和學生們的座談中,他了解到,一些接受資助的窮孩子平時連好一點的東西都不敢吃。為什么?正在長身體階段的他們,這無可厚非啊!細一了解,原來是有同學說閑話,接受人家資助自己還吃好的!

這讓黨彥寶陷入沉思,從小因為家庭貧困就從來不在別人家吃飯的他深知,這些話對人自尊心的傷害。

“不就是20%嗎,不要分了,全部資助!”

他解釋說,這樣做,一方面,解決了占比達80%的貧困家庭孩子上學問題,最大程度保護了孩子們的自尊心,與其他孩子在平等、無差別環境中學習、成長。另一方面,也使那20%家庭條件較好的孩子心中埋下愛的種子,鼓勵他們提升自我、傳遞善心善念善行。

對被資助者的尊重,黨彥寶想得更多。

作為一個事業有成的企業家,黨彥寶在公司事務的決策上可謂大刀闊斧、雷厲風行。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其實也有很多柔軟的地方。其細膩之處,連很多女同胞都想不到。

以他的條件,他完全可以將辛辛苦苦了一輩子的母親接到家里,早晚盡孝。但是他只給母親在自己的后樓買了房子,雇了保姆,卻并沒有與母親住在一起。

面對記者的疑問,他回答,這是為了孫輩們看奶奶方便,去奶奶家哪個孫子去都不會拘束。“母親養了八個孩子,都想盡孝。不能只想自己。”老家的房子也留著,老太太每年還會去住一段時間。

這種細膩體用在慈善事業上,促使他在做出“無差別,全覆蓋”資助之后,又做出一項出人意料的決定。

他發現正處于青少年成長期的孩子們都很好強,不愿因領取“助學金”而被視為貧困生,于是在2013年把燕寶基金會的“助學金”改為“獎學金”。“代表對考上大學、積極進取的學生的鼓勵和鞭策,而不僅僅是經濟幫扶。”

一字之差,分量云泥之別。

更重要的是,他不想把自己和學生們擺在一個施舍者和被施舍者的位置上。

窮苦的孩子懂事都早。現在,基金會每天都會接到學生們寄來的信件,通過電子郵件或者朋友轉達謝意的也很多。他們管黨彥寶叫“黨叔叔”,管邊海燕叫“邊阿姨”。盡管他們絕大多數并沒有見過黨彥寶和邊海燕。

曾有朋友跟黨彥寶半開玩笑地說,你這是用人民幣換信紙。“我希望我們是平等的關系。他們需要人幫一把時,有人幫他,不用一定知道他是誰,只要心里有這種感情就行。這樣當別人需要時,他自然就會伸一把手。”

他把自我感受置于學生成長之后,以無我的精神成就更多的自我。

記者翻看燕寶基金會編輯的一本書《助夢遠航》,上面登載受助學子們成長的事跡,發現,幾乎所有學生在刻苦攻讀的同時,都參加了社會公益活動,很多人還在大學階段就入了黨。

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2015級會計系的劉瑞東說:“當我用周末做兼職賺來的錢買書贈給那些山區的孩子的時候,他們的笑容是對我最大的獎賞。”

愛心在這片荒原上傳遞著。

■成長路上

十八歲獨立挺好!不用向家里拿錢,父母的壓力也不用太大。年輕拼的是青春,過的是時間。時間的河流會證明,一個個獨立的小成長,會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自我。

——摘自寧夏交通學校2015級汽運1511班馬萬給黨彥寶、邊海燕夫妻的信

2011年11月,黨彥寶、邊海燕夫婦特意向學校請了假,帶孩子去了趟美國。

那年1月19日,基金會正式成立。基金會的命名,取自于黨彥寶和邊海燕名字中的“燕”字和“寶”字。

這是他們的另一個孩子,另一項家族事業。去美國,不是為了旅游,而是學習。“慈善也是一門學問,不是拍腦袋,把錢給出去就行了。”

他們先后拜訪了洛克菲勒基金會、蓋茨基金會等國際知名基金會管理者、創始人家族主要成員。

學習的結果是,燕寶基金會的運作得到了升華,不僅社會效果有目共睹,管理效率也堪稱典范。

從已審計完成的2013年至2015年基金會財務報告來看,行政管理支出分別只占捐贈總額2.11%、1.2%、1.29%,不僅遠低于最高10%法定比例,也遠低于一般基金會5%至7%的標準。

寶豐是一家以奔跑姿態前行的公司,追求高效成為本能,即便開展扶貧也是如此:獎學金申請表在基金會網站下載,填寫后加蓋學校公章,同時將申請表電子版掃描件、本人證件照等發送至基金會專用郵箱。同時,建行會給每位提出申請的同學免費辦一張“燕寶助學銀行卡”。申請通過后,錢會按時直接打到卡上。

黨彥寶的教育精準扶貧故事,表面上看,是一個成功民營企業家幫助青年學子成長的公益之路,再往深里挖,還隱藏著另一個故事——一個非公經濟人士的健康成長、自我完善的歷程。

黨彥寶坦言,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寶豐集團創造的財富,來源于社會,還要回歸社會。現在,我與別人唯一的區別是,對這筆財富有支配權。

他總結了一句話:集團負責賺錢,基金會負責花錢;賺錢是水平,花錢是境界!

如果說,創業實現了他一半的人生價值,那么,把錢花得有意義、有價值,則幫助他實現了另一半人生價值。

所有的美德,都不是頭腦中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從小,黨彥寶聽父親說得最多的是,做人要本分、善良。創業了,父親一再教導,不該掙的錢一定不能掙,該花的錢一分不能省。

企業到了一定規模,黨彥寶發現,原來“散打式”的模式不行了,“感覺再不調整就不在路上跑了”。于是,他找了一條新路,申請在公司成立黨組織。“黨的文件能看到了,政策、精神有渠道全部灌進來了,發展的路子就像擺在了眼前,一下子清楚了。”

他并不滿足于被動接受。每次公司有重大決策,他都要向自治區、市主要領導匯報,“領導如果有一點猶豫的意思,我們就不再考慮了,與黨委、政府的規劃方向不在一條方向上,肯定不行。”

這一點,他在創立慈善基金會以及確立捐助方向時,也一直堅持。

這些看起來都不那么“市場”,但這何嘗不是一位非公經濟人士向主流靠攏的政治自覺!我們的改革進程,不正是在釋放個體的創造力、鼓勵個人創造幸福與不斷凝聚各階層的向心力過程中,不斷前行的嗎!

先富幫后富,是實現共富的基本路徑,也是先富階層的政治責任,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

作為全國政協青聯界別的委員,他還利用人民政協的舞臺積極參政議政。他在全國政協大會期間的提案,如《關于設立貧困地區縣級脫貧引導基金的提案》、《關于中央財政加大對寧夏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轉移支付支持力度的建議》等等,都切中當前發展的痛點。

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校長金存鈺曾感慨,如果再有100個、1000個黨彥寶就好了!

我們欣喜地看到,黨彥寶不是一個人前行。

據全國工商聯統計,截至9月底,進入“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臺賬管理的民營企業有3.53萬家,精準幫扶3.87萬個村的558.3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產業投入466.28億元,公益投入106.3億元,安置就業49.8萬人,技能培訓53.5萬人。

同行者,當然少不了國有企業。

到今年9月初,燕寶基金會已經與神華寧夏煤業、國網寧夏公司、建行寧夏分行、華夏銀行銀川分行、黃河農村商業銀行、哈納斯天然氣集團等區內大型企業結成了“扶貧聯盟”,共同承擔就業扶貧責任。

“只要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燕寶受助學生就行了。各大企業都非常積極參與,讓人感動。”黨彥寶說,這些孩子也很爭氣,企業反應超過預期。

■10%的利潤

上帝關了一扇門,就會給你開一扇窗。高考落榜后,我不甘心就這樣被命運打敗,還想拼一把,就外出打工賺錢攢學費。到技術學院報到后不久,我得到了基金會的資助,幫我重回正軌,也讓我對堅持有了更深的理解:人生風雨后,必有屬于自己的彩虹。

——摘自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校2015級康復與護理系馬小英給黨彥寶、邊海燕夫妻的信

世事難得兩周全!在社會各界贊譽聲中,黨彥寶也不得不面對一些壓力。

首先是來自集團內部的壓力。

2014年至2015年是基金會資金支出高峰期。受累于全球經濟震蕩,寶豐集團效益沒有達到預期,原來設定的利潤10%就不夠用于捐資助學了。

怎么辦?

管理層中一些人的意見是,今年少捐一點吧。畢竟,公司拿出利潤10%做扶貧,就按這個比例,也不算違背承諾。

也有黨委和政府的關心:不要把企業發展耽誤了。

黨彥寶考慮了不到半天,就做了決定:比例提高,計劃總額不變。

他有自己的解釋。“哪怕企業發展的速度緩慢一點,但學生成長沒有休息期。這不僅關乎他們的學業,更關系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心有善念,必有所成。這會對他們一輩子產生影響。”

黨彥寶說,拿出三四成利潤,對公司運轉沒有本質影響,只是擴大再生產緩一緩。況且,企業發展也有規律,慢一點不見得全是壞事。民營企業做垮的,大多因為擴張過快,沒聽說哪家公司因求穩倒掉的。

黨彥寶的堅持,至少在一部分人看來有些“軸”。對此,我們多次追問,黨彥寶都沒有給出回應。但從他做出捐贈不變的堅定態度,從保證集團員工工資整體增長率達到5%至10%的行動,他的內心應該是坦然的。

這種坦然,也必然與他的心路歷程有關。

他成長的路上,每個關鍵階段都有人伸手相幫。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內蒙古、寧夏兩地幫別人開車跑運輸,辛苦一年也攢不到1000塊錢。有位老大哥看他為人憨厚老實,借給他5000塊錢買了輛二手車,跑起了運輸。這是他人生第一個關鍵轉折。

“他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只要你對別人好,終歸會有福報。”黨彥寶回憶說,這種情分是一輩子的。老人愛喝,他逢年過節必定送酒;老人去世,他去送終。他愿意相信別人,也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因此,他不能讓一直相信“黨叔叔”的學生們失望。

不斷從學生、家長、學校、黨委和政府等各個層面獲得正面反饋,這讓黨彥寶對未來更加有信心。

眼下,他正張羅燕寶優秀教師獎、優秀校長獎的評選。

這又是一個重量級的獎項:按照規劃,10名優秀校長,每名獎勵20萬元。10名優秀教師,每名獎勵10萬元。“校長水平提高了,老師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明天才能更好!”

黨彥寶給燕寶慈善基金會和自己還設定了一個長期目標。“完成資助100萬學生讀書的任務,才算成功。”

這一次,他的規劃依然很清晰。

“我今年44歲,還能干30年。每年有3萬名學生畢業,新增3萬名新生入學,30年是90萬,加上已經資助的十幾萬,正好超過100萬,沒有問題。”黨彥寶對此信心十足。

“我的大西北,我的地和天。

我的一方熱戀,黃土大高原。

我的笑和淚,我的肝與膽。

不分不離也不棄,我的寧夏川!”

采訪車奔馳在茫茫寧夏高原,田進財微電影里高亢的歌聲還在我們的耳畔回響著,回響著。

記者 張寶川 楊朝英 范文杰 宋寶剛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寧夏 學生 孩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