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領悟教育真諦才能疏解教育焦慮
“當孩子不能完整表達時,父母應該站出來,阻止旁人對孩子的戲弄行為”
“祖孫三代滾下扶梯,只因做了這件事,帶娃出行一定要注意”……
這是80后媽媽楊華的朋友圈日常,自從生了孩子后,任何與孩子相關的細枝末節都能激起她的緊張情緒,而現在,她的孩子還不滿一歲。
據媒體報道,80后媽媽楊華在懷孕后不久辭了職,買育兒書籍,聽育兒課程,瀏覽各類育兒公眾號,逛網絡論壇,每天都會接收到無數育兒信息。當生活被孩子填滿,這意味著她回歸職場的日子將一拖再拖。然而即使如此,像楊華一樣的家長們還是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著孩子的英語、奧數、特長,報各種補習班,還要和老師打好關系、幫孩子贏得更好的資源,像一根根緊繃的弦,被孩子的一切拉扯著,又掙扎著不能斷掉。
這種焦慮似乎已經成為年輕父母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從古至今,教育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不必贅言,而教育焦慮也不是80后一代的專屬,然而,80后一代家長的焦慮影響范圍之廣、程度之深恐怕也是前所未有的。從“育兒焦慮”,到“起點焦慮”,再到“升學焦慮”,一個個以焦慮為后綴的新名詞不斷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學校減負,家長課外加壓,瘋狂給孩子報課外班,不惜人力陪讀、不惜成本擇校,及至前段時間爆出的清華附小“大數據化蘇軾論文”與前不久的“競選家委會”事件,時代在飛速發展,教育焦慮也以更詭譎、更極端的形式考驗著年輕的父母們。
作為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也是計劃生育下的一代,80后享受著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父輩好,但長大后也經歷著沉重的現實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不僅期望給下一代良好的物質環境,還期望給孩子更高質量的教育環境。而正是這樣的期待,構成了80后父母焦慮的重要來源。
以80后為代表的年輕父母對于激烈的社會競爭的生命體驗,以及不均衡的教育資源分配的客觀現實,共同加劇了他們對下一代教育的焦慮感。而過度的焦慮往往導致非理性的行為,由于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便催生出不少隨波逐流的行動,于是,出現瘋狂給孩子報課外班,乃至卯足勁兒競爭家委會這樣的極端現象也就不難理解。
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豐富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從根本上打破不健康的教育生態,無疑將有力地疏解年輕家長的教育焦慮。這需要長久不懈的努力,雖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但也要給公眾推進教育公平的明確而堅定的信號。同時,沉浸在焦慮中不能自拔的家長們也需要自我反思:有沒有真正地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了解教育規律?有沒有被過度的焦慮蒙蔽了雙目,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了殘酷競爭的意識,既苦了孩子,又難為了自己?
生活即教育。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在這樣的語境之下,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會解決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問題的方法,過本就該屬于孩子的生活,也是家長們應該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教育不能成為謀取名利的工具,更不該成為一個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修羅場。疏解年輕一代父母們的教育焦慮,還給孩子們快樂學習、幸福成長的機會,是一個亟待解決也必須解決的課題,這需要國家、社會的努力推動,更需要80后家長們真正領悟教育的真諦,真正了解身為父母的職責所在。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教育 焦慮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