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功利心會讓藝術失去真實
前些天看了李小山的一篇文章《藝術害苦了多少人》,看似在勸說人們可以選擇藝術創作以外的生活方式,實則是對有些人藝術創作功利心的批評。
現實中,藝術離不開生活,大家也很難辨析功利與非功利的界限,尤其是藝術產業中的審美活動總是與功利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關聯,著重強調哪一方都難免片面。康德倡導自由和無功利者,提出了純粹美和依存美,這兩種美從不同的立場來看,也有不同的判斷,依存美并不讓位于純粹美,更不能被排除在審美領域之外。但就功利性來說它有兩種存在形態,一種是現實生活中的功利性,人形成的是現實生活的功利性情感。另一種是藝術內容中的功利性,現實生活的功利內容被藝術地轉化成形象體系,因此超脫了現實生活功利而成為非功利審美中的功利內容。
原本,商業目的也好市場機制也罷,無非是尋求利益利潤的最大化。這樣看來,問題并不在于市場,而在于藝術家功利心驅使所造成的藝術品內在質量和藝術品質的滑坡,以至于所謂的藝術追求產生了偏差,導致大量的所謂藝術品的市場走俏。具體到藝術品甚至是一幅畫,很難給觀賞者帶來物質上的滿足,因為藝術品無論如何也不能成為你的腹中之物。故然有“畫餅充饑”之詞。站在這個角度來看,藝術的確不具有功利性。難怪中國文人畫家一直有謙和的字眼“補壁”,來詮釋藝術的非功利性。
仔細想想,執迷于藝術創作的人大致呈現兩種情況,一是對藝術有太多的幻想,誤認為藝術可以改變他的的整個生活品質,或者說可以帶來某些物質化的東西。如果真有這樣的期待,很有可能會遭到重創,動力點的支撐也便失去了作用。另則可能會因為功利心的奢望,導致過早對藝術創作喪失信心。要試圖在藝術創作這條道路上求得成功,客觀地說應該是一項很艱難的事。倘若想通過走捷徑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可能很不現實。所以藝術家想做藝術創作,首先自己要活得真實,更要耐得住寂寞,因為藝術創作畢竟和自己的生活以及生命有關。二是要做長期從事藝術創作的打算,更需要付出代價,甚至于你的生命中很長一段時間都能夠擔待得起默默無聞。這就是說,藝術創作不能太多的功利性。如果想通過某種工作獲取利益,可以選擇其他更為便利的途徑。不過,藝術是與功利無關卻關乎心靈的事業,它只審視社會的功利活動,但本身不是功利活動。當然,人類的審美活動不僅是人類文化活動的部分,也要達到為人類生存而服務的目的。所以審美活動本身是非功利的,但沒有徹底完全地超出功利這一范疇,所以藝術發生的時間是非功利性,而從大的方面,藝術有利于人類,藝術的藝術性并沒有凌駕于功利性之上。
從藝術發展現狀來看,人們在從事藝術產業的經營活動中越來越以商業利益為訴求,導致過于追求藝術的經濟價值,而忽略其本身的審美價值,甚至降低標準,生產很多審美趣味低俗的藝術產品,這似乎與藝術無功利性的理論顯得背道而馳。縱觀美術史的演變,諸多優秀的藝術家對待藝術視為自己終生的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優秀的藝術作品要說真話才可以達成與觀者的共鳴。真誠可以使藝術家對自己的審美興趣做出持之以恒的極限探索。
我始終認為,中國當代的很多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并不缺乏想象力,問題是因其各種各樣的功利之心抑制了自己的想象力。須知,藝術想象與功利心并不兼容。王夫之說:“文章本靜業”,過去如此,現在看來一樣如此,將來仍然如此。不過,現今很多畫家被各種誘惑圍逼,真正做到靜心、絕慮而凝神,何其之難。但對于藝術創作而言,除了靜下來別無選擇。
說了那么多,其實倒是體現了當下人們的一種困境:只追求實際效用,而忽略了藝術的靈性與自由。因此,在這個時代,戈蒂耶的無功利性的藝術觀點顯得更加重要,只有超脫對功利性價值的追求,我們才能創造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才能擁有一顆崇尚藝術的心和靈魂,也才能藝術地生活。
黑格爾曾經說:一片同樣的稻田,商人往往看到的是利益,詩人往往看到的是無功利性的美感,而饑餓的乞丐看到的則是飯食。藝術欣賞也好,藝術創作也罷,舍棄了功利心才可以凸顯創作者的真誠。
(作者為浙江傳媒學院教授)
編輯:楊嵐
關鍵詞:功利心 讓藝術失去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