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十九大代表張正竹: 茶產業應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先鋒
25日,剛剛參加過中共十九大的黨代表、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院長張正竹尚未來得及離開北京,心中已草擬好了一份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的“茶報告”,“回到安徽,我就打算好好寫出來”。
張正竹是一位“茶教授”,也是從事農業科技20多年的基層代表,一直以來,他堅守在科研一線,情系“三農”,與茶相伴。十九大會議期間,他的一句“農業科技工作者不光要學會站在科技巨人的肩膀上,更要學會站在農民的肩膀上”,是他真實的心聲。
正是對農業乃至茶行業的關注,讓在他聆聽了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論述后,不斷從學術角度上,探尋著茶產業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的新作用。
“我認為茶產業應該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先鋒產業,我有三個支撐的論點。”言談中,黨代表兼“茶教授”嚴謹的作風令人肅然起敬。
“首先,茶產業在上世紀80年代的開拓之舉,可以為其他農產品產業提供借鑒。”張正竹說,“茶葉是農產品中市場開放最早的。上世紀80年代,我國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時,茶產業也在找尋出路。當時,茶和其他農產品的問題一樣,面臨著供求失衡、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太多的問題。但茶產業積極采取措施,大力推動了名優茶的開發,有效地渡過了這一難關。”
張正竹認為,新興的名優茶概念,當時正好適應了國內市場的需要,使得全國名優茶百花齊放。
“茶葉做優做好、提質增效的理念,把當時的產業救活了,也救火了。不僅品質好,價格也好,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茶產業成為了連續快速增長的產業,從來沒有停止過。”張正竹說。“這些經驗,不僅可以為現今茶產業提供借鑒,也為其他農產品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方法。”
張正竹所說的第二個支撐點,又源于茶產業與其他農產品不一樣。
“從茶葉消費市場來看,我們把最好的茶葉留在了國內市場,把中低檔茶葉銷往了國外。其他的農產品則恰恰相反。”張正竹認為,其他農產品也可以走上這條路。隨著國內消費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把優質的農產品大量內銷,有利于供給側改革的深化推行。
新時代、新機遇、新挑戰、新舉措。張正竹說,在茶產業30年內高速發展以后,其市場供求也進入到了比較微妙的階段。正在此時,茶產業又開辟了新的道路。
“我們實現了多產融合,促進了茶文化、茶旅游、茶健康、茶產品精深加工等多方面的創新融合,不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建立了智能化、機械化的加工設備,同時也拉長、做大了整個茶產業鏈的發展。”
“以上無論是哪個支撐點,都能對其他農產品的優化升級,帶來很好的借鑒意義。所以,我認為,茶產業完全可以勝任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先鋒。”張正竹說。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產業 張正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