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有硬度的法律才能撐起高度的文明
近日,德國幾名被告因為“見死不救”而被法律懲處的案例引起筆者注意。反觀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集體闖紅燈、在古跡上亂刻亂畫,甚至醫鬧、房鬧等亂象頻見報端,似乎屢禁不止。一正一反的例證讓我們思考,這是為什么?
因為我們的法律缺乏硬度。
在現代流動型陌生人社會,僅憑道德制約,很難構建文明社會。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不約而同地強化了法律的硬度,推動了文明的高度。當年李光耀通過嚴格的剛性法治,使新加坡成為城市發展的典范。例如按照新加坡法律,首次亂丟垃圾者,最高可罰2000新元(1新元約合人民幣4.87元),累犯者不僅要罰更多的錢,而且還要穿上標有“我是垃圾蟲”的特制服裝,在規定時間和規定地點打掃公共衛生。可以說,是法律“罰”出了一個文明整潔的新加坡。
法律硬則道德強。很多發達國家將道德義務上升為法律義務,用法律提升道德。德國刑法第323條有對于“見死不救”行為的懲戒性規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險或困境發生時,根據行為人當時的情況有可能救助,尤其對自己無重大危險且又不違背其他重要義務而不進行救助的,處1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刑。”該條規定并非象征性立法。本文開頭提到的案例,起因就是一位老人在德國一家銀行的自動取款機前突然昏厥,之后有4名顧客先后經過而未撥打急救電話,后來老人不治身亡。類似的實例多么讓我們似曾相識。法院日前作出判決,對這幾名被告人分別處以2400至3600歐元不等的罰金。德媒評述稱“這是對冷漠的懲罰”!
今日中國,需要以法律的硬度提升文明的高度。2011年前,酒駕傷人無數,宣傳、教育收效甚微。而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設立“危險駕駛罪”后,把一批酒駕者送進班房,有效打擊了酒駕問題,大幅度提高了馬路安全性。同樣,杭州在全國率先做到了斑馬線前車讓人,也不單純是司機們的自覺行為,而是因為一次不讓行就罰200元扣3分。罪與罰,倒逼出了文明駕駛的社會風氣。社會的溫暖,恰始于法律的冰冷。
中國社會文明失范,也與執法不嚴有關。意大利刑法學大師貝卡利亞早就指出:刑罰的有效性不在于刑罰的殘酷性,而在于刑罰的及時性和不可避免性。有錯必糾、違法必罰、防微杜漸的剛性執法,遠好于抓大放小的運動式執法。我國的執法策略歷來是“打擊極少數、團結大多數”,這種柔性執法貌似講人情、重大局,實則使法律成為因人而異的彈性政策,也使得許多實際上已經觸犯法律的行為,最終的懲罰卻僅僅停留在輿論和道德譴責的層面。例如,《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3條規定,“擾亂車站、港口、碼頭、機場、商場、公園、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的”,最高可以處10日拘留加500元罰款。但是,醫患糾紛時醫鬧堵塞醫院,航班延誤時乘客鬧事,多數情況下管理部門更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非以嚴格執法保障秩序。
法律越妥協,道德越滑坡。有硬度的法律,才能撐起有高度的文明。跳出法律問題、道德解決的怪圈,才能形成“法律剛則文明高”的局面。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法律 文明 硬度 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