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以“五個轉變”實現農業發展“雙目標”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作為主題,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特別強調農業發展要實現“雙目標”,即“增加農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給”。實現農業發展“雙目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抓好“五個轉變”。
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更加注重從滿足數量需求向滿足質量需求轉變。農業發展要順應國內食品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把重點放在壓減低端供給、增加中高端供給上。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統籌調整“糧經飼”作物種植結構,推動玉米面積調減,重點發展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穩定提高棉花、油料、糖料自給水平,增加優質飼草產量;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推動養殖業逐步走向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發揮品牌建設在特色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品牌化促進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良種化,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由常態發展向綠色發展、創新發展轉變。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必須推動現代農業由常態發展向綠色發展、創新發展轉變。一是調綠農業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把過量使用的化學投入品減下來,把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退出來,把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起來,讓透支的資源環境得到休養生息。二是不斷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應用。著力解決現代種業提升、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業信息化等突出問題,持續激活農業發展新動能。加快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強化農業科技推廣,使科技成果盡快應用于生產、形成生產力,加快實現農業提質、節本、增效。
由過于依靠政府主導向市場驅動轉變。隨著我國農業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市場意識越來越強,過于依靠政府主導是難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對地方政府來說,無論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還是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都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目前,政府政策支持對農業健康發展非常重要。調整政策、出臺措施既要尊重農民意愿,又要符合市場需求,防止脫離市場供求關系的短期行為。
由重視產出向激活要素市場轉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于提高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首先,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支持引導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為實現土地財產權創造條件。對于農民不愿意以放棄承包地和宅基地等權利換取城鎮戶籍的問題,要把選擇權交給農民。其次,農村金融服務仍然是薄弱環節,融資難融資貴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大痛處。因此,健全符合農業特點和農民需求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是深化農村改革的緊迫任務。應鼓勵金融機構擴大“三農”覆蓋面;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地方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
由第一產業為主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轉變。農業全產業鏈條長、環節多、形態多,要實現產業融合發展,必須發揮農戶、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主體的能動性,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經營在農村的基礎地位,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農業企業為龍頭,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第一產業為基礎,發揮農業多功能和農業全產業鏈等優勢,做強第一產業、做優第二產業、做活第三產業,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作者為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農業 發展 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