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喚醒年輕人的工匠意識
沈陽,中國工業博物館。
8月24日晚,這個由原沈陽鑄造廠改造而成的老廠房里,洋溢著一片青春的氣息。一群年輕工匠的到來,讓這個曾見證過東北工業鼎盛時代的老廠房再次煥發光彩。
這是第十三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決賽的頒獎典禮現場,經過幾天的角逐,來自廣東省機械高級技工學校的王進鳳、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的李想以及湖北省代表隊、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等參賽個人和團隊,在這里登上領獎臺,分別斬獲所屬參賽項目冠軍。
今年的“振興杯”在大賽工種和賽制上有何創新?這項大賽對于喚醒年輕人的工匠意識、傳承工匠精神有何作用?不久前,記者走進“振興杯”,一起感受這場青年技能人才的“嘉年華”。
細節論成敗:作品公差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
“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始自2005年,由共青團中央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舉辦,如今已經走到第十三個年頭。隨著近年來技術的突飛猛進和新興行業的崛起,“振興杯”也一直在不斷根據形勢調整比賽的工種,汽車裝調工比賽和動畫制作比賽就是今年新增加的工種。
在汽車行業,汽車裝調工是一種基礎工種,主要對剛下生產線的汽車進行盤查、調整、校驗。“2016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已經突破了2800萬輛的大關,連續第八年蟬聯世界第一,汽車的產品質量已經成為大眾非常關心的話題。”來自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本屆大賽總裁判長李陸山說,設置這個新比賽項目,就是為了帶動相關產業年輕人提高產品質量意識,培養工匠精神,培育高技能人才。
來自浙江的選手任城龍今年才20出頭,但已經是汽車裝調方面的老手,此前曾參加過幾次行業比賽。在他看來,這次比賽的考核更加注意細節、規范和程序,這對平時工作訓練的習慣、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說,細節決定了成敗”。
在數控車工和模具工的比賽上,對細節和精度的要求更為明顯。
數控車工大賽上,考試題要求選手在5個小時內,高產且高效加工完成一個獨立件和三個批量件。而獨立件有50多個尺寸需要進行測量記錄,公差最小的范圍要在0.015毫米以內,最大的也要控制在0.034毫米內,超過規定公差范圍就不能得分。選手要加工的批量件,尺寸雖然只有四五個,但只要一個尺寸超過規定公差,整件產品就為零分。
這些在外人看來極為苛刻的標準,在參賽選手甘露眼里卻顯得很平常。今年28歲的他是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三車間的一名數控車工,在他平時工作的車間,生產的核燃料元件的精度和質量要求非常苛刻,稍有不慎沒有排查出不合格產品,就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大事故。
剛工作時,甘露生產出了幾件報廢品,開始他沒當回事,“不就廢了幾件產品嘛”。沒多久,他又加工出了報廢品,而且還造成了批量報廢。師傅很生氣,但并沒有多說什么,還幫他挽回了局面,否則公司會蒙受經濟損失。從那以后,甘露下決心,“不給師傅和自己丟臉”,他手中再沒出現過報廢品。
“工匠精神的一個核心精神就是要精益求精,不放棄對細節的完美追求。”大賽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說,說到底,比賽的設計初衷就是在青年工匠心中牢牢樹立質量意識,“這是成為一名大國工匠的基礎。”
創新出巧匠:15小時如何打造1分鐘作品
“時間好長啊,15個小時的比賽,中間連個中場休息都沒有。”在動畫制作賽場,一位工作人員感嘆道。在這場比賽中,參賽選手以3人為團隊,在設定主題下,每個團隊要在15小時之內制作一部50—70秒的動畫。
15個小時的比賽,可謂漫長。然而對于行業內人士來說,要呈現出來一分鐘左右情節比較生動的動畫,15個小時算是一個基本時間。“如果有可能,每個參賽選手都巴不得時間能再延長一點。”來自遼寧的參賽選手李剛說,如果按照市場的行情,一部1分鐘左右的動畫,從創作到交付總體算下來最快可能也需要5—6天時間。
這場比賽中,直到最后一分鐘,李剛和隊友們才完成他們的作品《追》。“本來做完了還想再看一遍,結果看到一半時間就到了。”李剛說,“好險,因為做到第十二個小時的時候還有一部分沒完成,我們的一位隊員急得都流鼻血了。”
一部小動畫為什么需要那么長時間?“拿我們作品的二維制作方式來說,大家看見的每一秒動畫都是用25張圖完成的,也就是70秒動畫需要制作將近2000張圖片。”李剛解釋道。
那么,大賽怎么評定作品的好壞?“我們考查的不完全是技術能力,而是綜合考察。也要看看誰的點子好,誰的劇本有魅力,誰的故事情節更完整、更精彩。”本次動畫比賽項目裁判長、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邵恒說,除了基本的技術能力考核,最主要還是看創意,千篇一律的作品很難獲獎。
“創新是工匠精神的應有之義。”邵恒說,其實,創新就意味著不滿現狀,精益求精,這本身就是一種匠人精神。
據本屆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激發青年工匠的創新精神,本次大賽還以青年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為主線,穿插舉辦了多項創新主題活動,如同步啟動“青創先鋒 青年榜樣”主題活動,尋找基層一線的青年技能人才;揭牌“青創先鋒”示范工作室,向各代表隊展示數控車工、模具工青年工匠的創新產品,打造創意生產與市場對接的“樣板間”。
大賽聚人才:讓更多年輕人愿意學技能、鉆研技能
“振興杯”的變化,可以說是當前我國職業技能人才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我國職業技能培訓的發展、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以及全社會工匠精神氛圍的形成,我國已經成長為一個技能人才大國。
根據人社部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達1.65億,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萬人,分別比2004年提高了89%和142%。
但與此同時,我國技能人才隊伍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仍存在著總量不足,結構有待優化,供需矛盾突出,人才培養投入總體不足,發展渠道窄、待遇偏低,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等問題。
如何讓年輕人不僅愿意成為白領、律師,也愿意成為機電工、汽修工?扭轉整個社會尤其是年輕人的觀念,樹立全社會尊重工匠、青年人具有工匠精神的社會意識,至關重要。專家普遍認為,根本舉措在于,要讓年輕人看到,上技校和上大學一樣是有價值的;更加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吸引更多的青年勞動者愿意學技能、喜歡鉆研技能、堅持提高技能水平,才是持久之舉。而在青年人當中舉辦高規格的技能大賽,無疑能夠對年輕人的“工匠意識”起到喚醒作用。
如今,“振興杯”大賽舉辦13屆以來,已經在全國31個省區市及各行業系統共舉辦省級青工技能競賽超過3000場,市級競賽超過1.2萬場,累計1300多萬名青年技術工人參加各級競賽,超過22萬名青年通過技能競賽活動晉升技術等級,一大批青年技能人才從中脫穎而出,成為領軍人物。
“這在青年職工中形成了技能成才、崗位建功的良好導向。”大賽組委會辦公室負責人說,“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振興杯’大賽實現‘體系化、常態化、國際化’。盡量擴大覆蓋面,打造青年職業技能競賽體系,進一步強化‘振興杯’大賽與世界技能大賽的對接。”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工匠 大賽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