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專題>砥礪奮進的五年>政協牽掛>圖文報道 圖文報道

黑土地上的期盼

2017年09月14日 12:25 | 作者:朱婷 胡京春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東北地區廣袤的黑土地,是祖國的重要糧倉。近些年,黑土地出現的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等問題,影響了作物的品質和產出,也危機糧食安全。

對于黑土地的保護,全國政協給予高度重視,2014年5月,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調研組赴吉林、黑龍江,就“加強黑土地保護”進行專題調研;2015年4月,全國政協在京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就黑土地保護問題協商議政、建言獻策。

這片令人牽掛的黑土地,當今現狀如何?記者一行奔赴黑龍江省,走進哈爾濱市雙城區、北安市二井鎮自和村,探訪黑土地的保護修復狀況,以及委員和專家們對黑土地未來的期盼。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夏季的松嫩平原,綠野一望無際。滿眼郁郁蔥蔥之中,有蜿蜒的河流穿越大片莊稼地,在陽光下閃著粼粼波光。

黑土地上生長著稻谷,也生長玉米、大豆、馬鈴薯等。曾幾何時,肥沃的地力被人們形容為“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發芽”。由于長時間超負荷耕種,土壤層變薄、地力下降等問題日益凸顯,加上水土流失造成大量侵蝕溝,黑土地曾經健康肥沃的肌體已經千瘡百孔。

沃野千里今安在?

“黑龍江有黑土面積2.39億畝,占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0.6%。我們省黑土地地力總體是下降的,但是這些年下降的速度趨緩。有的地方區域平穩,有些地方還在提升階段,是我對黑龍江黑土地的判斷。”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張憲軍對記者表示。

去年,張憲軍帶著黑龍江省政協調研組,在全省范圍內做了大半年調研。

“原來沒有開墾北大荒的時候攥一把土都會出油,那個時候有機質是百分之六七,甚至高達百分之八。現在下降到百分之三點多,總體呈漸進式下降。”張憲軍說。

“黑土地面臨的問題主要是退化。”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環境資源研究所所長魏丹對記者表示,東北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生產過程中,作物從土壤吸取養分,但是歸還到土壤中的養分都是無機的,在培肥上起不到什么作用。此外,黑龍江主要種植玉米和大豆,長期的連作導致土壤微生物棲息比較單一,也造成了養分偏,病蟲害的加重,使得整個黑土區退化比較嚴重。

“1956年開墾以后,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這一段時間下降特別猛,但是進入21世紀以后基本趨于平穩,當地種到一定程度,投入和產出比平衡的時候就穩定了,不再下降了。”張憲軍表示,這些年通過治理和投入,已經有明顯的好轉。

此外,水土流失的問題日益嚴重,也成為威脅黑土地的一大“殺手”。

根據2012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專項數據,黑龍江省水力、風力侵蝕總面積81938.50平方公里,加上凍融侵蝕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21%。全省仍有18%的面積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

在張憲軍印象中,近十多年來,黑龍江省開始重視黑土地保護,也采取了相應措施。首先是提出了“三減”,減農藥、減化肥、減除草劑。

黑龍江農藥和化肥用量與全國比,是全國農藥化肥用量1/3。張憲軍說,黑龍江是一季莊稼,一般5月份種地,10月份把地收回來了,能“躺著休半年”。相比很多地方,即便不施肥,地力還是有優勢的。

同時,黑龍江已經全面推行了深松整地。“這個地三年要深松一次,深松多深呢?30公分!踩一腳能夠沒下去。春天你再種下,能不多打糧食嗎?”深松過的土地,下雨的時候能夠蓄水,旱的時候能夠養水,好處多了。

另外,秸稈還田也是重要措施。張憲軍說,去年開始,黑龍江開始給一些市縣政策,凡是屬于秸稈利用給一點補貼,秸稈粉碎以后還田,腐化以后產生有機質,產之于土地再回饋到土地。

“用地”還須“養地”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記者來到位于該區的新興現代農業園區秸稈造肥基地。

撥開地表植物的葉子,露出秸稈碎片和畜禽類糞便。雙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張文成介紹說,這個基地是秸稈造肥基地。黑土地保護試點項目雙城區是黑龍江省九個試點縣之一,雙城利用充足的畜禽糞便、豐富的秸稈,主要采取有機肥施用和秸稈還田進行黑土地保護。

在記者看到的秸稈造肥現場,就是利用畜禽糞便和玉米的秸稈,添加一些腐蝕劑和尿素,進行堆漚腐蝕。“春天開始堆,秋天完全腐蝕好,等玉米收割以后,我們就把堆好的堆肥撒到地里,一畝地撒1.5立方米左右,通過幾年可以有效改良現狀,提高土壤有機質。”張文成說。

據介紹,這樣的基地在雙城有不下20個。黑土地保護試點面積共10.5萬畝,其中有機肥占了9.5萬畝左右,有機肥施用是黑土地保護的一項重要基礎。

秸稈造肥在農民中間反響如何?張文成說,以往種地依靠化肥,后果是土壤越來越板結,農民也知道使用有機肥對改良土壤,為以后發展有機食品也都有好處,因此他們也逐漸接受。

“在沒有實施黑土地保護之前,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地板結,干旱現象比較嚴重。通過實施黑土地保護項目,土壤耕層變厚,有機質含量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就好。這樣我們農業也就達到了一種高產、高品質的效果。”雙城區農業局局長李廣賢說。

目前,雙城實施黑土地保護的區域已經達到了50多萬畝,國家省市政策覆蓋面積達到12萬畝,還有40萬畝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預計在3至5年,雙城通過黑土地保護,有機肥還田和秸稈還田能夠達到352萬畝全覆蓋。”李廣賢說,現在應該說是初見成效,也有了新的一種動力。

黑龍江省北安市二井鎮自和村,是全國政協調研組曾到過的地方。黑土地流失、土壤層變薄,肥沃的黑土地力退化,種種狀況令委員們憂心。如今,保護好黑土地,是否已經引起了足夠重視?

自和村村支書閆忠杰說,為了保護好黑土地,讓農民增收,國家采取了很多措施。

“比如說現在的輪產混作、秸稈還田、大機械補貼,合作社需要掏400萬的話,加上國家給補的600萬,一共1000萬,這樣它不僅輻射我們一個村,可以輻射幾個村。”他說,此外還有換茬輪作,去年出臺了一個米改豆政策,玉米改成大豆,大豆再良性循環,國家也給補貼。“有句話叫‘調茬如上糞’,像大豆三年以上不調茬,一個是病蟲害增加,再一個產量下降。”閆忠杰說,好政策“讓農民出動了”,調茬之后,產量增加了,也有利于保護耕地。

村里的種植大戶張華軍,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7000多畝地。

張華軍說,近幾年主要是通過秸稈還田和深松的方式保護黑土地。秸稈還田以后,有機質增加了,土地不像以前那么板結了。“施肥如今要測土配方,不像原來盲目施肥。通過測土配方,磷肥、氮肥、鉀肥哪個超不超標,缺什么,對于土地和莊稼有好處。”

“秸稈還田和深松,國家都有補助,一坰地300元錢,不用我們掏這筆錢。現在都是大型農機具,我這塊按照農場的模式,全是按照農業專家指導科學種田。”他告訴記者,通過保護土地的措施,效益增長非常可觀。流轉之前,一坰地最高產量能夠達到4500斤。但流轉到他手里,通過保護耕地、科學種植,大豆產量能達到5900斤到6000斤左右。

北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土肥站站長楊勇告訴記者,北安通過近幾年的耕地保護,土壤耕層由原來15厘米增加到現在20厘米。

防止“靜悄悄的危機”

在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東北林業大學副校長趙雨森看來,黑土地正在遭受著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土壤結構的破壞以及水土流失的加劇。特別是水土流失,不易被人們所察覺,堪稱“靜悄悄的危機”。

“黑土地一般來說首先是保護,第二是治理,然后是恢復。”趙雨森說,水土流失是正常的自然侵蝕,但如果開墾面積過大,它就變成加速侵蝕了。人類各種經濟活動造成了土壤侵蝕的加劇。

據黑龍江水利廳水土保持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有規模以上(100-5000米)侵蝕溝11.55萬條。溝道總面積929平方公里,總長度4.5萬公里,發生在坡耕地的侵蝕溝占總數95%以上。按地理位置,水力侵蝕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東部、北部和中部,風力侵蝕主要在黑龍江省西部。

在哈爾濱香坊區成高子鎮民強村張家灣屯,踏著松軟的黑土走進村子,兩旁是高大茁壯、密不透風的“青紗帳”,玉米正在結穗。然而,走了一段路之后,一條巨大的侵蝕溝赫然出現在眼前,將連片的玉米地分割成兩端。60多歲的村民奚廷寶說,這條溝在他小的時候就有了。當時差不多一人高,如今已經深達十米。一下暴雨,溝旁的泥土直往山下沖,溝旁的莊稼也塌陷下去。

從北安城區往東走,大約9公里,公路旁出現了一條侵蝕溝,這條溝大約600米長,被命名為新華村新有屯侵蝕溝。對于北安市水務局水土保持監督站站長張立忠來說,市里這樣規模以上的侵蝕溝,他心里都有數。

“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黑土層比較松軟,分布在坡崗地上的黑土極易受到強降雨等沖刷,再有人為不合理的耕作形成的。”張立忠告訴記者,這樣的侵蝕溝,在北安有728條。侵蝕溝的危害之一,在于跑水、跑土、跑肥現象很嚴重,地力下降,不利于農作物耕種。同時,它把地長壟變成短壟,大塊變成小塊,不利于機械化作業。有的侵蝕溝影響交通,長期淤積沖刷下游,為防洪防汛埋下隱患。

在北安的雙青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項目點,該項目在2015年7月份動工,2016年5月份結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平方公里,工程總投資300萬元,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是修建梯田、種水保林溝道治理,包括石固防、土流固防等等一些水土保持措施。張立忠說,最近幾年來,北安項目治理效果很好,成效顯著。通過水土保持措施治理產生了一定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很好的社會效益。

在自和村,村支書閆忠杰告訴記者,刮大風的時候,黑土表層容易被吹跑。為了防止黑土地流失,村里新栽了防護林,面積在100坰左右,主要起到防風的作用,保護了生態、改善了環境,使這些種糧大戶在科學種田的基礎上,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逐年得到提高。

北安市林業局副局長任鷹告訴記者,從2012年至今,北安市共退耕還林10.5萬畝,主要是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為主。北安市有9個鄉鎮,建設有6個國有林場,既美化了林場和鄉村的環境,同時也起到了固土防沙的作用。在治理侵蝕溝方面,總共328條侵蝕溝,截至目前總共治理了186條,還有100多條沒有治理到位。主要的原因是財力有限。

趙雨森表示,水土流失,防比治更重要。不光是相關部門的事情,更需要帶動廣大農民參與。比如改變種植結構,搞換茬,搞深松,還有的地方搞免耕。對于農戶來說,既要提高認識、進行科普教育,還要讓他們知道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怎樣預防水土流失。

保護黑土地需要多方參與

“黑土耕層對糧食產量有較大影響。平均耕層減少1厘米,玉米減產78.2千克/公頃,大豆減產15.4千克/公頃。黑土質量持續下降乃至流失殆盡,勢必影響東北地區作為中國商品糧戰略后備基地的戰略地位,直接危及國家糧食安全,也將使農業發展不可持續。”

2017年全國兩會上,由全國政協委員杜宇新、趙雨森、何小平等19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的提案,引起了會場內外的高度關注。

“首先從法的角度,第二從政策的角度,第三從資金的角度,第四從人力的角度,把黑龍江的黑土地保護好,希望國家能夠重視農業、重視龍我們的黑土。”全國政協常委何小平對記者表示。

保護黑土,不單是保護東北,還要從保護全國土壤的高度去看。土壤保護條例有相關規定,對于國家、政府、個人的職責,要遵循規定去做。何小平認為,除了法律法規,黑土地的治理需要投入資金,建議成立黑土修復基金。此外,在人員和技術的配備上,包括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包括土壤的保護、農作物的生長和農作物的整個周期當中,機械、水、土、氣等,都得有一支龐大的隊伍為農業服務。“當然最重要的是農民,農民也在為國家糧食安全、為人民的健康行動。”他強調。

“在黑土地保護過程當中,建立一個輪作體系是非常重要的。東北區域現在基本上就是玉米、大豆,我們應該建立一個“米豆”的體系,或者是我們變成一個玉米和雜糧輪作體系,還有馬鈴薯這樣輪作體系,而且要把生產輪作體系跟我們產業相結合。假如說我們現在種植馬鈴薯變成了玉米和馬鈴薯輪作體系,但是馬鈴薯沒人收,大面積馬鈴薯不像大豆能放置,就會造成農民的損失。”魏丹認為,在整個黑土地保護過程當中,更要統籌考慮農民增產、增收和產業發展。

同時,魏丹表示,保護黑土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該是一個可持續計劃。在這個過程當中,科研應該伴隨著整個生產持續進行,政府應該把“政產學研金介貿媒”建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實現黑土地保護協同創新,把創新平臺、成果轉化平臺和示范平臺相結合。

張文成表示,在雙城區的土地保護實踐中像秸稈還田涉及大型農機具,現在都是合作社做,農民沒有大型農機具,需要政府更多投入。

趙雨森認為,保護黑土地最大的困難是提高人們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單是黑土區干部群眾的認識,同時也是國家層面的,需要國家各部門來重視,應該上升到國家戰略。“全國人大應對黑土地保護管理、開發利用立法,以法的形式來保護和開發利用;財政部應建立黑土地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和黑土耕地保護性耕作的投入和補助;環保部應加快黑土地試點污染土壤修復,探討和制定重金屬污染、有機物污染、地膜污染等土壤修復辦法的規程,建立行業標準。”

“如果上升到國家層面,對黑土地制定一個詳細保護、利用、開發和治理的完整規劃,同時這個工程能有科技部門作為支撐,我想就會有更好的效果,使我們的黑土能夠千秋萬代傳承下去。”趙雨森說。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