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用獲得感促“脫虛向實”

2017年09月11日 09:11 | 作者:曲哲涵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如何回歸本分、促進資源脫虛向實,是今后一段時間金融業發展面臨的一次“大考”。

促進金融資源持續“向實”,銀行業是主戰場。央行發布的《年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發放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7.4%。這表明,當前銀行信貸資金仍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中堅力量,是最主要的“源頭活水”。銀行資金的流向不出現問題,金融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大局就基本可定。

從近幾年情況看,我國銀行業盈利能力依然可觀,在支持經濟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同時,也出現了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銀行業利潤增速呈下降趨勢,資金自我循環、自我發展,部分領域杠桿率高企。縱觀世界經濟金融史,幾乎找不到實體經濟蕭條、衰退而銀行業還能獨善其身的案例。如果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的難處作壁上觀,好日子難以持久,只有深深扎根于實體經濟的土壤,銀行自身才能茁壯成長。

然而,道理雖然明了,但要讓銀行立馬切換“跑道”,并不容易。作為市場主體,銀行要對股東、客戶、員工負責,趨利避害是其本能,自然更青睞那些規模大、發展成熟、利潤高的企業。對于處于成長期、面臨很大不確定性的新興企業,或者處于逆境但質地不錯、很有可能反轉的企業,銀行從規避風險的角度,往往選擇敬而遠之、不愛搭理。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選擇也情有可原。

如何打破這種僵局?在倡導銀行的社會責任之外,關鍵是要增強銀行“脫虛向實”的自覺性,在其追求自我發展與服務實體經濟之間形成共鳴共振。只有讓那些踏踏實實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機構有了獲得感,樂于“脫虛向實”,它們才能“耐住寂寞”,陪伴企業走過成長期、低潮期、困難期,迎來銀企雙贏的收獲季,從而真正形成銀行業全心服務實體經濟的內生動力。

從外部環境看,銀行業需要一個鼓勵、支持其服務實體經濟的氛圍。應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評價體系,準確反映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程度;加快打通信息壁壘,加強企業金融信息系統建設,方便銀行查詢企業的繳稅信息、社保情況、用電量等數據,全面了解企業經營情況,對企業做出更精準的風險識別,解決以往對企業“看不清”“看不準”“看不起”而惜貸的問題,降低銀行的調查成本與企業的信用風險。地方政府也可以引導小微企業成立互助擔保基金,為企業成員貸款提供保證。保險業還應開發更多適應各類企業的保證保險,為貸款企業信譽加分,讓銀行安心放貸,激活小微金融鏈條。

從銀行自身看,要迎難而上,把“向實”“扶小”落在實處。比如,眼下監管部門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設定了“三個不低于”政策,從增速、戶數、申貸獲得率三個維度考查小微企業貸款增長情況。但實踐證明,只搞這種“目標管理”并不夠,還應在產品研發、營銷費用、貸款審批流程和業績考核等各方面,對服務中小微企業加以傾斜。再如,以往銀行對于對公業務大規模貸款的獎勵較高,對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處罰卻未見“寬容”,類似以規模為導向的激勵機制,削弱了銀行員工服務小微企業的積極性,也需要調整。

引導銀行服務實體經濟,還要防止“強盜吃肉、良民挨餓”的情況發生。監管部門應通過增強約束力,嚴防商業銀行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杜絕違法違規行為和市場亂象,切實查糾導致資金脫實向虛的交易業務,確保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企業 實體 經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