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邁向偉大復興新征程——寫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之際

2017年09月07日 14:02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南昌9月7日電 題:邁向偉大復興新征程——寫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

讓我們凝望那熱血鑄就的歷史坐標——

1927年8月1日—10月27日。

8月1日,南昌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9月9日,秋收起義第一次亮出共產黨旗幟;10月27日,毛澤東引兵抵達井岡山茨坪,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這88天,決定中國革命命運的重要轉折。

自此,歷史的地圖有了新的海拔,民族的精神崛起新的峰巔。

1927—2017。

“90年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歷經挫折而奮起、歷經苦難而輝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巨變,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上說。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90年前鑄就的偉大革命精神,穿越歷史啟迪未來。

人間正道是滄桑——90年來,從探索開辟“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到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

“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習近平

虎賁云集,沙場點兵。

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聯合訓練基地閱兵,1萬余名將士像大山一樣雄壯挺拔。

回望人民軍隊的來路,歷史風煙撲面而來。

1927年8月1日凌晨,起義部隊以“山河統一”為口令,4個多小時就肅清南昌城內守軍。

八一槍聲,如劃破夜空的一道閃電。

一個政黨從此有了絕對領導的武裝力量,開始探索苦難與輝煌的奮斗之路。

——走中國道路,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

“找尋”與“探索”道路,是一代代共產黨人的共同使命。

南昌起義后的一年多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100多次城市暴動和起義,絕大多數以失敗告終。

秋收起義部隊在進軍長沙途中就遭遇失利,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革命之路,何去何從?

轉戰井岡山!毛澤東審時度勢,開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轉變。

“上山,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新的出發點。”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梅黎明說。

井岡山成為革命搖籃。人們感慨這樣的軌跡:中國革命大致就是按照毛澤東在井岡山的判斷向前發展,從湘贛邊界到瑞金中央蘇區,從陜甘寧到西柏坡,最后走向全中國。

歷史的巧合,總是耐人回味。

距八一起義總指揮部十余公里的南昌西郊,有條幽靜土路,被稱為“小平小道”。

“文革”期間鄧小平被下放江西,他常在這條小道踱步,思考黨和國家的前途。

從“小平小道”上的深邃思考到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國歷經思想解放洗禮和體制機制變革。

“中國的發展注定要走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我們‘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探索前進,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上鐫刻下砥礪奮進的歷史性變革,實現了繼往開來的歷史性飛躍。

——走中國道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團結帶領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根本保證。

秋日井岡山,主峰“五指峰”愈發巍峨,猶如攥緊的鐵拳,從萬山磅礴中躍然而出。

什么樣的力量,能使人民像拳頭一樣攥緊?

秋收起義后,部隊抵達三灣村時5千多人馬只剩不足千人。

唯有中流砥柱,才能力挽狂瀾。

在這里,毛澤東宣布:支部建在連上,設立黨代表……

當年的連黨代表、后來的共和國元帥羅榮桓說:“如果不是這樣,紅軍即使不被強大的敵人消滅,也只能變成流寇。”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井岡山神山村視察。

“你呀,不錯嘞。”75歲的村民彭水生向著總書記豎起大拇指。

這是人民對一個政黨發自肺腑的評價,這是一個政黨在人民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走中國道路,必須與時俱進,勇于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遠充滿生機活力。

巡視員制度,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手段。鮮為人知的是,早在井岡山時期,這一制度就發揮作用。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像一群最早覺醒的播種者,將未來中國的種子栽種,呵護它脫殼吐芳。

“千里來尋故地,舊貌換新顏”。今日中國,闊步邁向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諸多開創性的事業正在開展。

為有犧牲多壯志——90年來,無數共產黨人為信仰而來,為信念而戰,譜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史詩

“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習近平

八角樓前,一棵楓樹在石頭下萌芽扎根,突破重壓把石頭撐開。

歷經90年,這棵楓樹依然高大挺拔,一如共產黨人的信仰。

信仰是百折不撓的力量,無數共產黨人為民族復興而艱苦奮斗、孜孜以求。

盧德銘,秋收起義總指揮,犧牲時22歲;

張子清,紅四軍第11師師長,犧牲時28歲;

王爾琢,紅四軍參謀長,犧牲時25歲;

吳月娥,少先隊隊長,犧牲時18歲;

……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瞻仰大廳內,鐫刻著一排排烈士姓名,他們有共同名字:青春。

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斗爭中犧牲近4.8萬英烈,平均每天有近60人失去生命。

這片土地上,處處生長著忠誠與信仰。

井岡山雕塑園,一尊女紅軍雕像,背手而立。

她是伍若蘭,朱德在井岡山時期的伴侶。

1929年,懷有身孕的伍若蘭被捕。面對敵人,她說:“若要我低頭,除非日從西邊出,贛江水倒流。”

26歲的伍若蘭犧牲,成為朱德一生的傷痛。

朱德鐘愛蘭花。1962年他重上井岡山,寫下詩句《詠蘭》;離開時,帶上井岡蘭……

“多數人因為看見而相信,只有少數人因為相信而看見。”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說,信仰的力量,是共產黨人從勝利不斷走向勝利的秘訣。

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長江抗洪精神……信仰在這里一脈相承。

今年6月,強降雨侵襲修水縣,杭口鎮黨委書記匡美建、副鎮長鄧旭和大學生村官程扶搖因疏散群眾,被洪流卷走,用生命踐行“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入黨誓言。

有奮斗,就有犧牲。2013年至2016年,全國120多名共產黨員犧牲在反貧困的戰場上……

因為信仰,本可養尊處優偏向荊棘而行,本可錦衣玉食毅然向死而生。

在井岡山小井,一塊墓碑鐫刻:魂歸井岡——紅軍老戰士曾志。

為了革命,曾志先后將三個兒子送給他人,歷經骨肉分離之痛。失散多年重聚后,已是“高官”的母親不徇私情,讓兒子繼續務農……

信仰如火焰,檢驗作風,淬煉風骨。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到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400多萬黨組織,8900多萬黨員力量凝聚,信念更堅。

更加眾志成城——90年來,從“打土豪分田地”到“為人民服務”再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彰顯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初心情懷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習近平

2016年考察井岡山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八角樓慎德書屋和革命烈士后代、先進人物代表交談中深情提出:“行程萬里,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就是要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從井岡山時期“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到延安時期毛澤東發表“為人民服務”的演講,再到習近平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生動詮釋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政治情懷。

初秋。站在改造一新的樓房前,井岡山楠木坪村昔日貧困戶、紅軍后代王庚茂說:“當年父輩鬧革命,就是為了有今天的好日子。”

今年2月,井岡山市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四千多個貧困戶已步入新生活。

不忘初心,就是要凝聚起億萬人民奮進的力量——

1928年8月,敵軍進犯井岡山。農民手持梭鏢大刀趕來參戰,軍民眾志成城,取得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上山’,其實就是找人民這個靠山!”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專家饒道良說。

不忘初心,就是要回應人民期待,滿足人民的新需求——

今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需求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

秋收起義策源地萍鄉,曾有“江南煤都”之稱,近年陷入資源枯竭。在萍鄉轉型時,勘測出一個特大煤礦。

采,還是不采?

采,就有不菲的財政來源,但可能破壞生態。

“我們不能在綠色發展的路上半途而廢。”萍鄉市委書記李小豹說,等今后技術更先進了,再綜合利用。

如今的贛鄱大地,催生奇跡的紅色精神接力傳遞,新技術新業態新機會正在涌現。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今天的中國,人人享有夢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機會;

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今天的中國,一如生于這塊紅土地的革命烈士方志敏寫下的《可愛的中國》: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今天,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如立于峰巔的擎旗手,引領億萬人民向著偉大夢想開始新的進發。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記者劉健、張旭東、李興文、熊爭艷、賴星、郭強)

編輯:曾珂

關鍵詞:邁向偉大復興新征程 南昌起義 秋收起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