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從前沿陣地到和平、合作之城
廈門近一個甲子的華麗嬗變
初秋的廈門艷陽依舊炎熱火辣。
鮮花在綠樹映襯下,廈門像穿上了節日的盛裝。每條街道都是那么的干凈整潔,整個鷺島充滿著節日氣氛。
明天(9月3日),這座屹立在臺灣海峽西岸的海上花園城市將張開雙臂,以靚麗的風采和廈門人特有的熱情和真誠迎接全球嘉賓;明天,這里也注定將聚焦世界的目光。
■昔日舊戰場今日換新顏
看著大街小巷插滿寫著用不同語言翻譯的各種歡迎詞彩旗,今年69歲的林昭宇(音),感慨萬千,“從來沒敢想過,廈門會從昔日的前沿陣地變成為今天的和平之城、合作之城。”
林昭宇是土生土長廈門人,他在廈門解放的那一年出生。
解放廈門時發生的事對于林昭宇而言,自然知道的不多。但是發生在1958年的那場史稱“8·23”的炮戰,他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那天的傍晚時分,廈門突然被震天動地的大炮聲覆蓋。”其時,只有9歲的林昭宇和其他小朋友正在外面玩兒,突如其來的炮聲讓他們下意識地躲入附近的一座磨盤下不敢出來。不知道過了多久,炮聲停了,等一切都寂靜下來,林昭宇才和玩伴們從磨盤下鉆出來,而此時已經天黑。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那么多大炮同時開炮而且連續響那么久。”對于炮聲,林昭宇說他并不陌生,因為就在5歲的那一年,也是初秋,駐守廈門的解放軍就曾與駐守對面金門的國民黨軍守軍開相互炮擊。
在林昭宇的記憶里,上個世紀50年代,當時的廈門島居民并不多,而駐守廈門的解放軍數量看起來好像都比居民多。并且,解放軍和廈門島居民的關系也非常融洽。用“軍民魚水情”來表達一點也不過分。林昭宇說,當時駐守廈門島的解放軍還會經常幫當地漁民和農民干活兒,當地的小朋友也會經常到軍營里玩兒,摸摸這門炮,碰碰那支槍,“解放軍還會教我們怎么瞄準等等”。
林昭宇說,從“8·23”炮戰開始,廈門人對炮聲漸漸習以為常了。因為從那時起到之后的20年間,駐守廈門的解放軍與對面金門島的蔣介石當局守軍幾乎每隔一兩天就會向對方開炮。
雖然對炮聲已經習以為常,但廈門人在那幾十年里始終缺少安全感,他們對當時的記憶是:整日都像生活在戰斗中,或總覺得這里時刻都會發生戰斗。
直到1979年,廈門與金門的炮聲才開始停息。而隨著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兩岸關系的和平曙光才從民間開出一道縫。從此,兩岸軍事對峙開始緩和,而生活在廈門的當地人才真正有了一點安全感。
回想往事,林昭宇說,世事滄桑,1987年兩岸關系一出現好轉,廈門就來了臺商,廈門人開始加入到全國的改革開放大潮中。然而由于兩岸關系仍舊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廈門便一直處于臺海的前沿陣地。因此,客觀而言,對于廈門這個臺海前沿陣地,國家給予的建設性投資自然不會很多。
投資雖然不多,但廈門在1980年卻迎來了一次國家給予其發展史上的重大機遇。當年10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廈門經濟特區,面積2.5平方公里。而4年之后的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后,廈門特區范圍被擴大到全島,面積由原來的2.5平方公里擴大到131平方公里,并逐步實行了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隨后,國務院又相繼批準設立海滄、杏林、集美半島三個臺商投資區,實行經濟特區政策。1992年國家又在廈門批準設立象嶼保稅區。其間,國務院還批準廈門市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于省一級經濟管理權。而1994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又授予廈門特區地方立法權。
“一個昔日舊戰場,成為中國經濟特區,是經歷了前沿陣地時期的廈門人沒想過,也是不敢想象的。”林昭宇說,從一個落魄舊港,一下發展成為突破廈門本島而跨越島外幾個縣區的大城市,短短40年,廈門實現了舊貌換新顏,“可以這么自豪地說,今天生活在廈門的本地人,不管貧富,對于今天的廈門發展,大家都很知足,所以這幾年全國城市幸福指數調查時,廈門都排在前幾位。”
■“兩岸一家親”的“試驗田”和“橋頭堡”
與廈門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與速度相比,林昭宇感慨最深也最為驚訝的是,作為昔日海峽兩岸的前沿陣地,廈門今天居然成為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實踐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兩岸一家親”理念的“試驗田”,成了和平典范和合作之城。
1995年,由于時任臺灣當局領導人的李登輝訪美時拋出“一邊一國”,企圖在世界上制造“兩個中國”,廈門一度差點再次成為臺海地區前沿陣地。
經歷陳水扁“臺獨”政權之后,2008年,臺灣島內再次實現政黨輪替,國民黨獲得臺灣地區的執政權,在“九二共識”與共同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上,兩岸恢復了兩會制度化協商。此后8年兩岸步入和平發展軌道。
2009年6月,作為兩岸層級最高的四大交流平臺之一的“海峽論壇”首次落地廈門。這一年,8000余名臺灣鄉親踏海而來。從溝連兩岸情感信仰的“媽祖”朝拜進香,到放眼兩岸未來的青少年社團負責人圓桌會議;從再現兩岸親緣文緣的閩臺姓氏族譜和涉臺文物展示,到尋根謁祖......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首次出現如此大規模的交流。而此后每年該論壇都在廈門召開一次,9年來,來廈門參加海峽論壇和因論壇在廈門而吸引臺灣民眾到廈門旅游、居住、工作的臺灣同胞達超百萬人。
為了響應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岸一家親”理念,廈門市委、市政府圍繞臺灣同胞在廈門經商、就業、創業、就讀與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問題,探索在全國率先出臺多個政策與措施,努力讓廈門成為實踐“兩岸一家親”理念的“試驗田”。過去5年里,廈門市出臺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108項創新政策。與此同時,廈門實際利用臺資17.8億美元,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對臺進出口貿易額348億美元。廈金“小三通”旅客近800萬人次,社區、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對接交流深入推進,海峽論壇、臺交會、文博會、圖交會等40多項活動影響力不斷擴大。
由于政策優惠多,加上廈臺兩地風俗、生活習慣和文化相同,語言相通,目前廈門已經成為臺灣同胞尤其是青年同胞,在大陸就業就讀最青睞的城市之一,每年都有臺灣高科技人才落戶廈門。
而廈門本著“兩岸一家親”理念,在住房、子女上學等凡是涉及臺胞切身權益和生活方面也更可能多地出臺配套措施,讓這些臺胞從內心里感覺到廈門就是“自己的家”。
也許正是因為廈門在兩岸關系方面具有地緣、人緣自然優勢,以及廈門近年來在涉臺政策上探索出的新路子。作為兩岸原來四大最高層級的交流平臺之一、原本落戶江蘇南京的“紫荊山兩岸企業家峰會”,也從2015年開始,被移到廈門舉行。廈門也因此成為每年兩岸最具發展和競爭力的企業界、商業共商發展大計,共繪兩岸中華民族經濟藍圖的“橋頭堡”。
■融入“一帶一路”,廈門更將邁向國際
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位于東南沿海的廈門港逐漸崛起,成為國際貿易大港。茶葉與絲綢、瓷器一起,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19世紀在中國廈門傳教的美國牧師畢腓力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廈門獻給英文的兩個詞,就足以使這個地方流芳百世,其中一個詞就是‘茶’。”正因為當時在廈門港,一擔擔茶葉從這里出發,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遠帆漂洋過海,“Cha”這個英國社會指代茶葉的詞匯,即依照廈門方言的語音改稱為“Tea”。
從當時廈門港的興盛到后來遭遇戰火走向落魄,再從改革開放后沐浴國家多項政策的春風,如今的廈門已成為世界性大港,集裝箱吞吐量居全球第15位,廈門也被國家定位為四大國際航運中心之一。
廈門港將廈門融入中國“一帶一路”發展中。而自貿園里,中歐(廈門)班列從廈門海滄自貿園區出發,沿著古老絲綢之路的方向西北一路前行。只需要短短半個月后,這一班列將在走過1.2萬多公里的行程后,抵達其終點———波蘭的羅茲。
據了解,2015年8月,班列開通;2016年4月,班列通過海鐵聯運延伸至臺灣;2017年3月,中歐安全智能貿易航線試點計劃在班列啟動……伴隨著“安智貿”項目的引進,中歐(廈門)班列更加互聯互通,一箱貨物剛剛從廈門登車,相關信息就已經通過數據交換系統傳送到了波蘭海關,貨物在沿途幾乎不需要開箱查驗。
如今,除了廈門當地產品外,還有大批臺灣島內企業也通過海運將產品運到廈門,再從廈門裝上班列運往歐洲,和大陸產品一起走進歐洲各國的商店,而產自歐洲各國的葡萄酒、肉類、日用品等也因此走進廈門、臺灣民眾的生活。
“‘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應該會談‘一帶一路’,‘一帶一路’也得到了‘金磚國家’的大力支持與參與。”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表示,在“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之外,一些與會國家將會就“一帶一路”落地問題與大陸繼續磋商,廈門勢必會借助這次會晤機遇,將攜廈門“一帶一路”計劃與這些國家合作與對接,而臺灣要想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必須與廈門加深合作,從這里重新起航。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廈門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