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共享名醫”共享優質醫療資源
只需要一部手機、一款APP軟件,由基層醫院的醫生發起申請,就能實現與省城大醫院專家遠程會診——從2016年開始,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嘗試建立了“新湘雅移動醫療平臺”(即“共享名醫”),上線臨床醫技科室53個、醫生500余名,連接廣西、貴州、西藏等多省(自治區)的市縣醫院及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余家。
“共享名醫”、分享資源,這究竟是靈光一閃的浪漫想象,還是可貼地而行的制度設計?從實踐看,答案是后者。可佐證的一個案例是,位于湖南西南邊陲的江華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骨科醫生遇到一疑難病例,求助“共享名醫”,省城醫生在與其聯動中,給出會診結論,在當地醫院生成完整的會診報告單,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可以隨時、隨地、隨身,對所有醫聯體聯盟醫院開展會診、查房、病例討論等醫療服務。”有專家如此介紹“共享名醫”的種種妙處。這一制度安排讓人想到了國家力推的醫聯體建設,通過醫聯體讓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破解群眾看病之痛。
群眾看病之痛在哪里?非一言所能概述。但從一些現象能窺見一斑,比如鄉鎮醫院“吃不飽”,縣級醫院“吃不了”,省城醫院“吃撐了”……無須責怪一些基層患者迷信大醫院、名醫生,他們對名醫崇拜源自樸素心理,同時也確實有一些疑難雜癥遠非基層醫院所能治療。
在家門口的基層醫院就能享受到名醫會診的待遇,花較少成本解決看病難題,“共享名醫”的確值得點贊。“共享名醫”,實為分享,讓基層醫院分享到優質的醫療資源,讓基層患者分享到高水平的診療醫術,特別對那些地區差異大、基層資源稀缺的地方來說,更是有雪中送炭之效。簡言之,在國家致力于推動醫療服務重心下移和診療資源下沉的時代背景中,“共享名醫”的應運而生,可有效化解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強化公眾對醫改的信任與好感。
如果說“共享名醫”的面世,堪稱醫聯體建設的一個生動注腳,那么我們有理由期待,在新技術不斷出現的今天,提升公眾的就醫品質,既需要國家拿出頂層設計,也需要各地多一些改革探索,多一些奇妙創意,也多一些以病人為中心的行動自覺。
醫術可分享,醫德也可“共享”嗎?有了新技術平臺,并不等于基層醫院和患者就能高枕無憂,省城醫生是否有問必答、不厭其煩?能否做到像對待自己的病人那樣對待遠方的病人?這也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命題。
老百姓的痛點,就是改革的關注點;老百姓的迫切需求和期待,就是政府工作的方向和目標。“共享名醫”讓基層看病更簡單,讓患者更有尊嚴,也讓省城醫生多了案例。通過繼續深化改革,調動大醫院名醫“下沉”的積極性,消除制度性障礙,實現多方共贏,這正是新醫改的題中應有之義。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醫院 共享名醫 醫療 資源 基層